三下乡|深入基层实事求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6月29日至7月2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的“水电相济,玉汝于成”发展成就观察团在指导老师周果子的带领下,连续三天前往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高村村进行走访调研,高村村村委会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并给予配合支持。7月3日上午,观察团返程途中前往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进行参观和学习。
汝城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地处亚热带气候,充沛的降水量为其带来丰富的水能资源,使得小水电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马桥镇高村村位于汝城县西部耒水河边,毗邻省道S353线。全村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多亩,山林面积55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生姜、扁豆等农作物为主。
观察团就高村水电站技术更新前后对高村村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展开调研,并对马桥镇副镇长朱中建、高村村支书宋建文、水电站站长宋宏兵开展访谈,特别对高村村老党员进行专访,了解高村村基本情况和高村水电站的发展历史。
据了解,高村水电站始建于1958年,是汝城县修建的第一座水电站。高村电站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发电为辅的小水电,左右两灌渠共灌溉两千多亩水田。2019年8月,汝城高村水电站机组更新,采用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黄守道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变频水力发电技术”,新技术增加电站发电量15%以上,降低电站运营成本50%以上。
观察团总共分为三组分别展开采访调研活动,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口头提问笔录、摄像录音等方式,对村民进行采访调研,了解村民用水用电情况和水电站的建设、运营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在调研中,团队发现,高村村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经济以农业为主,以及部分农林副产品加工产业。
随着电网的完善,在水电站发电和外接电网的双重保障下,居民用电有着充分保障,除恶劣天气和其他突发状况外,极少发生断电情况,各类家用电器和宽带网络业已普及。在城镇化建设中,高村村自主建设村用自来水管道系统,同时又接入县城自来水,村民用水方便。伴随水电站的建设,农田灌溉水渠系统也十分完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均得到保障。
高村水电站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发展,这也正与汝城“半条被子”故事中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相契合。
沙州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源地。1934年11月初,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赴沙洲村实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7月3日,观察团在半条被子展览馆前,重温了入党誓词。红色血脉赓续绵延,初心使命历久弥坚。沙洲人民传承着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砥砺前行。观察团成员们在参观学习后,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到了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加深了对”半条被子“精神的理解。
走出展览馆,团队来到了“半条被子”故事当事人家旧址。已有84岁的高龄的朱中雄老人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半条被子,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包裹着共产党人的赤子深情,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
在三天的基层调和在沙洲村的参观学习中,团队队员无惧风吹日晒雨淋,克服困难。走出了大学的象牙塔,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了解三农。观察团成员在调研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也将继承和发扬半条被子的革命精神,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出更多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9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