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泉州7月8日电(通讯员 朱艳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育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奋力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7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泉州市探究海丝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新发展实践队(南浔海丝实践队),来到泉州市惠安县大岞村,参观惠安县惠安木质渔船建造技艺传习所,拜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辉,通过深入了解这门传统的造船技艺,助力惠安木质渔船制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上午八点,南浔海丝实践队来到国辉船模馆,队员们被眼前简陋的陈设深深触动,国辉船模馆坐落在张国辉老先生家旁的一个小房屋里,一桌一椅,一人一船。在他的船模馆内,刻刀、刨刀、直尺、钢卷尺、铁锤、钉凿、不同长短尺寸的木料等各种工具和材料应有尽有。从与张国辉老先生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制造一艘完整的船模所需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建造工序繁琐,包括剪料、安龙骨、订船板、艌缝、做橹、制舵等,船模的每一个结构、每一块构件,都是张国辉老先生以预先准备好的图纸草稿为依据进行一一比对制作而成的,这些无不在突出张国辉老先生造船技艺的高超精妙。
福船文化的历史深厚悠久,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福船在海上的身影渐渐淡出,尽管如此77岁的张国辉老先生仍然坚持自己手工制造古船模型,在和古船打交道的这几十年来,他接手制造的传统木质福船的数量已达数十艘。张国辉坦言,在海边长大的他从小时候开始就对福船充满好奇,年轻的时候他会跟随渔夫们出海打鱼,那是他最开始近距离靠近福船的时候,在闲暇时间,凭借着兴趣,他会向长辈们学习一些传统的造船技艺。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泉州开元寺内,一艘宋代的福船仍展览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中。
随后,张国辉老先生带领着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一艘木质彩色商船前,他强调制船人不仅仅需要熟练掌握制船的工艺技术,还得了解在实际下海时应该如何使用船。早在宋元时期,许多人就以造船为业,到明清时期,惠安县的造船业达到了鼎盛,实践队队员们获悉,古船得到过“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的高度评价。沿海的惠安是著名的造船之乡,惠安木质渔船,大多为水密隔舱福船,其技艺全靠师徒相授,世代传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保护和传承其建造技艺意义非凡。
坚守传统,永葆匠心,张国辉老先生愿意做一名木质古船制造技艺传播交流的使者,早在几年前他就下决心要把泉州惠安传承多年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每一年,张国辉老先生的船模工作室都要接待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和船模爱好者前来学习造船技艺,对于这些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们,张国辉老先生总是毫无保留的传授造船技艺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推广这门传统技艺。实践队队员们还了解到,张国辉老先生为了将这门传统的造船技艺传承下去,他不懈努力,先后培养了许多名接班人,并且在他的影响下,从他的儿子到他的孙子都学习了制造小船模的技艺。
本次实践活动,南浔海丝实践队以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与张国辉老先生的交流和观览木船模型的经历中感受到了大岞村村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当地富有特色的福船文化。但是随着时代更迭,木质渔船的手工制造已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为了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逐渐黯淡,南浔海丝实践队致力于以青年力量赓续大岞村的海丝非遗文化,让当地的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83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