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红星村的乡间小路上,实践队员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黑水县红星村县域电商生态农业的新面貌。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打造县域电商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就“如何精准定位打造美丽黑水”开展了一次座谈会,商学院党委王书记,市场营销系孙琳主任,应用经济系辜秋琴主任、邓朝春老师,珠峰计划王虹老师、孙炳老师、傅锋老师,团委副书记刘丹丹老师及全体团队成员参与本次座谈会。
(图片1)图为“打造县域电商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座谈会
美丽乡村新成就,帮贫助困谋发展
与时代对话,怀敬畏之心。刘丹丹老师首先针对四天的晴朗乡社会实践做出了情况汇报,并对全体团队成员的近日表现予以鼓励和肯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她指出,团队成员们作为学院团学骨干,要树牢“条件越艰苦,越能练筋骨”的意识,自觉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通过近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和志愿服务,同学们深入乡村振兴主战场,扎根服务群众第一线,在基层的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增强了攻坚克难的真本领,练就了建功立业的硬功夫。
(图片2)图为刘丹丹老师与团队成员交谈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的要求。王举兴书记强调,新时代农业要想走出去,必须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县域电商生态。
首先,构建黑水的县乡村点网络体系。有效借力电商销售,比如建立“农产品一站式服务基地”, 从农户合作社和农庄的规模化、农产品的可追溯和可视化,到以县为单位的农产品的集中性仓储物流配送、批发贸易中心等,通过构建县-乡-村-点的斯基农民网络体系,实现数字化、设备化,实现网络、终端、设备的全面部署,重构黑水农业生态链。
其次,建立黑水的农特产品品牌效应。针对黑水县具有地理标识和独特故事的农特产品,进行内容包装和情怀打造,实现新媒体传播和社交口碑的品牌效应。
最后,培养黑水的应用人才和职业农民。即以黑水的县域电商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结合当地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现代职业农民,为新型农业生态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片3)图为王举兴书记与团队成员交谈
在“希望田野”书写“青春答卷”
青年磨砺本领技能,少不了“眼睛向下”,缺不得“身子下沉”。座谈会的后半程,团队成员们分别根据近段时间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想,向各位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心得。
团队学生负责人王翔宇同学就团队成员自身发展与当地电商情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提到,虽然有同学出现水土不服和高原反应,但大家都积极地克服困难,体现了成理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通过几天的调研,大家深度挖掘了藏香猪销售渠道狭窄的深层次原因,为进一步以电商助力县域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我看见来自祖国大山深处最质朴纯真的情感。”团队成员孔庆申同学如是说。调研的同时,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炙热与好客,每每走入一家一户,主人脸上洋溢的热情与惊喜让她感受到莫大的温暖;同时,也为藏族同胞坚持藏香猪传统喂养方式的坚守本心,努力发扬家乡特色而感动。
团队成员杨菁同学发现黑水县的农产品品质极佳,但存在卖家与买家沟通存在壁垒的问题,使得不少产品销量受阻甚至滞销,此外,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缺失也是一大问题,她认为团队应该从品牌建设入手,将黑水县的特色品牌打好打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黑水的“美”。
团队成员孙婉婷同学则在几天的调研成果基础上,发出对藏香猪销售范围与销售方式的创新思考,提出了集体养殖集体销售的新模式,同时,她捕捉到当地青年很少有毕业回到家乡的意愿,她认为应该加强青年“长于大山,归于大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图片4)图为部分团队成员讲述所思所想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而应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亟需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培养专业素养,关心三农问题,以青春正能量助力乡村农业新发展,在乡村大地谱写一曲青春赞歌!
文字:王翔宇 孔庆申 李悦 范兵叶
图片:李卓然
投稿人:李欣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8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