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沟壑里的仰望者

来源:大学生网报 广东医科大学“青风”服务队 作者:王静怡

有人生活在阴沟里,却依然仰望星空。有人穷途跋涉踏尽烟尘,却依旧一腔热血心怀赤忱。而在这里,在长汀县大同镇,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多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身老病风尘,却难熄一颗为自己为家人努力生活的勇敢的心。他们就是政府扶贫乡村脱贫的重点照顾对象,为了关注乡村脱贫问题,7月11日,广东医科大学“青风”服务队在长汀县义工协会大同分会的协助下拜访了长汀县大同镇三户贫困户。


  顽抗病痛,心念老伴



  大婶全名俞金秀,是红卫村唯一一户低保户,丈夫于年前病逝,而此之前正是大婶拖着病身悉心照料了只能躺在床上赖以聊生的偏瘫丈夫两年之久,人常道,久病床前无亲友,俞金秀没有放弃,然天道沧桑,终究还是带走了她的老伴,若说大婶如今还有什么牵挂,那便是她那一直未出嫁的女儿和远在厦门实习的儿子。作为旁听者的青风队员们闻此也难免唏嘘这失亲之痛,大婶却挺过来了,并且努力的认真的活着,活好自己的每一天,许是对生活的敬重,又许是对老伴独特的怀念。


  这是一位极好的大婶,青风服务队一进屋子便见她一脸祥和的笑,安置好队员们送去的物资后还不忘人手递去一瓶矿泉水,一边道着谢一边说着“赶紧坐下来歇歇吧。”


  物质的匮乏,生活的不易,人生的酸苦却没有让她只留下一副不欲与人言的沉默寡面,在队员们略显生涩的声声慰问中,她将生活的困苦坦荡道来。


  “我现在和我女儿同吃同住,是她照顾着我的饮食起居,因为我检查出有冠心病,所以现在一直都很注意身体,药也是按着医生的嘱咐在吃着,若说生活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屋子的漏水很严重,现在一到雨天我都提心吊胆的。”她平淡的说道,“很感谢你们来看我,真的很谢谢你们,我也会好好保重身体的,谢谢,谢谢你们。”


  风雨中来,无畏无阻


  吴燕如大叔,1983年出生,上有健在的父亲母亲,下有一个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而目前住的房子是1996年的洪灾后政府拨款补助重新建筑的。吴大叔于2008年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左手神经损断,鉴定为三级残疾,现在左手萎缩以至不能干活。同时吴大叔的母亲左腿髋关节坏死,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入院就医动手术治疗,导致现在行走不便。


  现如今,家庭日常经济收入主要靠吴大叔卖啤酒,虽然每箱盈利五六块,但在外面仍有欠帐,同时吴大叔父亲租田种植的蔬菜拿去市场变现也作为一部分收入来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生命的厚度不应只有年月的三维叠加,更有像吴大叔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


  路且长,血尚殷,何须惧此生。


  心有文墨,何患身老



  老人名为卢林林,在青风队员随后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老人与右腿残疾的爱人以及一百岁零四个月的老母亲一家三口居住在祖上留传下来的祖屋中。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爱人残疾在身,家中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低保和社保维持正常生活。


  而队员了解到,卢老曾是一名秀才,家徒四壁的墙上贴着好几副字迹洋洋洒洒的对联,那些都是老人年少风采的见证,也不枉少年一场。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面对青风队员们送去的物资,卢老如是说。


  身于沟壑仍不忘仰望星空的不仅有为理想坚持的追梦人,更有为爱为小家和大家坚持着的他们,人生匆匆数十载,如飞鸿踏雪泥,却勾勒出一幅幅铿锵硬骨,越沧海,亦风雨无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7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以数字藏品助力汉剧传承

近日,武汉东湖学院的学生们在非遗传承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利用数字藏品的形式,致力于发展汉剧品牌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所重视文化传统……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助力非遗传承,打造汉剧专属IP

近日,武汉东湖学院的学子们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工作,通过努力打造汉剧专属IP,促进多元销售,推动汉剧品牌文化的发展。据了解,汉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汉剧品牌化发展

近日,武汉东湖学院的一群学子成立汉剧创新团队,该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成功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的传承与发展,打造出一系列汉剧专属IP,并通过多元销售模式,有效促进了汉剧……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助力非遗传承,打造汉绣专属IP

近日,武汉东湖学院“一支独秀”创新实践队在非遗传承领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与活力。他们积极参与汉绣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倡导文化自信,助力打造汉绣专属IP,推动多元销售,促进……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三下乡: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积极促进乡村与高校合作交流

大学生网报孝昌7月19日电(通讯员杨寒)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武汉东湖学院“为艾方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近日踏上了赴孝昌县经济开发区关王小学的旅程,积极开展关爱教育实践活……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三下乡:暖心支教行,筑牢成长路

大学生网报孝昌7月14日电(通讯员杨寒)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于2023年7月5日,武汉东湖学院“为艾方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孝昌县经济开发区关王小学,积极展开关爱教育实践……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东湖学院学子三下乡:为留守儿童带来温暖的关爱

2023年7月5日,武汉东湖学院“为艾方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孝昌县经济开发区关王小学,开展一项旨在关爱留守儿童的美育帮扶实践活动。通过一堂精心设计的硬笔教学课,团队成员不仅传授了……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学子三下乡:暖心支教行,筑梦成长路

大学生网报孝昌7月6日电(通讯员杨寒)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情况,2023年7月5日,武汉东湖学院“为艾方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孝昌县经济开发区关王小学积极开展关爱教育实践活动,以留守儿…… 杨寒 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商学院团委开展“用爱铺就无碍之路,携手残障共赴暖阳”志愿活动

(通讯员陈泳君)4月19日,商学院团委在长沙西湖公园开展为期一天的“用爱铺就无碍之路,携手残障共赴暖阳”志愿活动。活动前…

筑牢反诈防线,守护校园净土

近日,24090441班宣传委员与组织委员携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反诈指南宣讲会,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且实用的反诈知识课…

2023级金融班举办“碑前躬行,身后继志”志愿活动

(通讯员王笑贺)4月19日下午,商学院2023级金融学班举办以“碑前躬行,身后继志”为主题的志愿活动。此次活动由青志协小组长…

青春挺膺护国安:24090441班团日活动风采

在国家安全愈发成为时代焦点的当下,24090441团支部紧跟步伐,于近期精心组织了一场以“国家安全,青春挺璎”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2023级经济班开展“拭碑见史,抚字承志”志愿活动

2023级经济班开展“拭碑见史,抚字承志”志愿活动(通讯员张学鹏)4月19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23级经济班的志愿者,带着…

最新发布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湖沿响应“美丽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湖沿响应“美丽乡村”…
社会实践之大同卫生院见习
2017年7月13日早上,“青风”队员们在福建省长汀县大同卫生院进行见习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大学生志愿者带新疆文化进入内地农村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拉开帷幕,而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不同往年,多了两位新疆姑娘,她们克服饮食困难,放弃回家的机会跟随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随州市曾都区张畈村为留 …
绘夏织梦促就业,见微知著展未来
一片天空,一个梦想,一项调研,一段经历,一种体验 ,一份感恩,一支团队,一种精神。2017年7月17日起,陕西科技大学“环由视界”大学生就业调研实践团面对当前环境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的状 …
大学生走进南充公园 展示珍稀标本,共倡生态文明
“你们的标本真好看,就应该多办一些这样的活动。”一位市民在参观完展出标本后连连称赞道。7月16日,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以“珍爱自然生命,共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社会 …
为爱播撒一片阳光
我是来自计科院系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杨全民,非常有幸可以参加这次三下乡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在短短9天时间里我们共同进退,互相协助。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习了有关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图 …
宣传助学贷款知识志愿服务活动
7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曙光之行,圆梦之旅”实践团队继续来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资助管理中心展开志愿服务活动。今天上午的主要服务内容是接待家长新生,下午的主要工作是问卷调查,研究已毕业学生的还款情况和他们对还款流程的认知情况。…
【最新动态 光电学院】 “青春在 阳光行”二胎新政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菏泽调研
7月20日,今天是实践队进行调研的第三天,实践队一大早便集合起来商量今天的活动安排,根据之前做好的计划,今天应该去附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做调研,尽管今天的太阳很大,队员们还是给自己鼓劲,按计划来到了 …
走进传统工艺,感受文化魅力
2017年6月13日,暑期三下乡西南大学重庆开州小分队来到了重庆开州临江镇花园扇厂。香绸扇历史悠久并且具有独特韵味,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从外观上看都别具一格。香绸扇采用传统削、钻、刮、漂、浆等72道手工、手 …
学生殷勤求教导 老技工亭下谈往事 ——赴濮阳考古实践队的一次访谈
虽说刚下了一场透雨,可毕竟是七月的天,依旧酷热难耐,趁着休息的空当儿,我对年逾五十的老探工李师傅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刘:您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李:我们那个年代非常困难,十七八岁就要掏死力气。先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