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开始就是在反思心理咨询以及哲学与心理咨询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哲学咨询,其理论核心必然包括自身与心理咨询的区别。简单地说,心理咨询的关键词是“诊断”和“治疗”,而哲学咨询的关键词则是“倾听”和“对话”。心理咨询将咨询者作为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来看待。心理咨询也需要运用一些技术性的方法(比如催眠),有时需要使用药物甚至器械。但哲学咨询不同,咨询师与咨询者不是医患关系,而是进行对话的平等主体。咨询者之所以需要求助于咨询师,是因其在思想和观念等方面遭遇了困惑,而思想和观念正是咨询师的研究对象,所以这二者才会坐在一起展开对话。
在哲学咨询中,咨询师的首要任务是倾听。患有生理、心理疾病的人很难单独依靠自己就能治愈,而一个在思想、观念上有困惑的人,却有可能在认真反思后自行解决。当然,如果咨询者的问题很容易自行解决,他也就不必求助于咨询师了,所以接下来咨询师会与之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揭露矛盾,共同找寻出路。而“教导”——即相当于心理咨询中以咨询师为主体而开展的治疗活动——则是最不重要的环节。
以“倾听”和“对话”为核心,既是把握哲学咨询理论的关键,也是哲学咨询方法的要义。但在这条纲领性原则之外,国外的哲学咨询研究者和实践者还建立起了一些系统的技术性方法。美国哲学家L·马里诺夫(LouMarinoff)在哲学咨询实践中总结出了“平静法”(PEACE),通过找出问题(Problem)、审度由问题引发的情绪(Emotion)、对解决之路加以分析(Analysis)、对自己生活境遇做一“概观”(Contemplation)、达到思想的平静(Equilibrium)五个步骤,以解决思想问题。加拿大哲学家P·拉伯(PeterRaabe)提出了以咨询者为中心、目的在于使之改变先前思维方式的“FITT”咨询方法。除了几种针对个人的哲学咨询方法,现代哲学咨询还发展出了针对政府、企业、群体、社会团体以及特殊人群等的哲学咨询,不同对象的哲学咨询就需要不同的具体方法。比如法国哲学家M·苏特(MarcSautet)创建了“哲学咖啡馆”,活动时由一位专业的哲学学者主持“思想辩论会”,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参与。目前“哲学咖啡馆”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30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