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留给我们的礼物有两件,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汕头,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美称。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内海湾资源的城市,是潮汕人民外出谋生的出发地。
7月4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锦“汕”添花小分队到访汕头西堤公园,站在昔日的西堤码头上追忆潮人先辈下南洋走番邦的历史悲歌。 西堤公园位于西堤路西侧海滨,镇邦路尾,礐石大桥下,是汕头百载商埠繁荣的发祥地,见证了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是通往老汕头的“时空隧道”。可惜当日天公不作美,恰逢台风暹芭席卷广东。西堤公园与它附近的海面颇有狂风怒号,白浪掀天之势,游客稀少的西堤公园比平日多了份肃穆,少了份喧哗。站在西堤公园上,望着乌云与海水混为一色的可怕景象,我仿佛看见了昔日的潮汕先辈乘坐着红头船,心酸而无奈地看着抽泣的妻儿,随后踏上摇摇晃晃的甲板,驶向波诡云谲的汪洋大海。前方等待他们的,亦或是遭遇风暴葬身大海,亦或是到达东南亚后艰苦谋生……无数人无声地倒在征途中,但更多的人选择踏上红头船,因为那时候的潮汕大地穷呵!始于隋唐,盛于清末,一代代潮汕人靠着血与泪筑成了潮汕“红头船精神”。
海纳百川,锐意进取既是红头船精神的内核,更是海内外潮人的气节! 昔日潮汕人乘坐红头船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在陌生的国度繁衍生息,艰苦创业。今日它承载着满满思乡情,成为华侨同祖国联系的亲情纽带。自始至终,海外的华侨心系家乡。正所谓“达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与潮汕人下南洋交相辉映的,正是著名的“侨批文化”西堤公园作为“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一封封侨批被镌刻在大理石上成圆圈型在公园内部展览,当海风吹拂大理石上面的水纹时,不禁令人思绪万千。水中的记忆,历久弥新,挥之不去的乡情,渊远流长。昔日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潮汕人,对家人的思念隔了山和海,通过侨批向家人邮寄思念和赡养父母妻儿和家族中人的血汗钱。潮汕方言中的“批”也指信,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这一封封“侨批”,成为了链接大洋两岸的亲人的纽带,也是精神寄托。
道一声平安,尽一份孝心,家书抵万金!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由侨批文化催生出了水客这一职业,专门要从事这个职业,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记录好各种信息,熟悉潮侨的情况和分布,在潮侨的某一圈子有较高的信誉,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还得会讲多种语言。水客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往来于潮汕与南洋之间,为家乡的侨胞送去活命的钱财。据统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仅在汕头专门递送侨批的水客就有上千人,带回来的批款多达国币两千万。最让我动容的是一块大理石上雕刻的水客送批的路线图,从东南亚出发前往汕头,再前往揭阳与潮州。这条路在穷苦时代就是家乡妻儿的救命钱,在抗日战争时更是一条爱国路线。日军侵华战争打响后,海外赤子们通过侨批汇钱到家乡,支援祖国抗战,特殊纽带连结侨情赤字心!
而到了改革开放后,汕头被列入第一批经济特区,海外的潮商们纷纷回到家乡创业助力潮汕地区发展,如同当年的侨批一样,紧密地与家乡团结在一起。著名侨商林百欣先生就在汕头大力投资并创办多个公益事业。当前汕头最繁荣的地段正是林百欣广场片区,林百欣图书馆,林百欣中学等教育机构向海内外潮人昭示着“为潮汕立心,为潮人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志! 驻足于雕刻着“海邦剩馥”字样的大理石前,作为一位潮籍作家以侨批为题材撰写的长篇小说的书名,与海滨邹鲁相得益彰,日后必将家喻户晓。穿越时光隧道,侨批诉说着乡情,大海彰显着进取,拨云见日的天空下,你我皆在倾听。
三江汇处游人留影,恰是一湾潮情铸就永恒。伴随着敬意我们锦汕添花团队告别西堤公园,带上感悟踏上新的旅程。(通讯员林喆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96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