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远古洪荒的门扉,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静静沉睡在墙壁之上的农具蕴藏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 7月10日,重庆大学五彩云教调研实践团来到凤凰花果山,群山俊秀之中,茫茫的雾气下是层层叠叠的茶园梯田和青瓦老屋矗立。而在这绝美的丹青里,在绿树苍山的一隅,在山体一方幽静之处,实践团深切感受到了农耕文化中最传统的技术和劳动人民最质朴的心。 此处便是三峡万州区太安镇凤凰茶乡的农耕文化馆,许多古时的农具被安放在这里,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如锄头,千年草万年根,几时不锄几时生;如冲板,会搭田坎挖条沟,不会搭的满田抠。这些传统的务农工具一方面展示着历史,一方面展示着文化,为锦锈中华涂抹了浓墨重彩、力透纸背的如椽一笔。这里的风,吹拂着旅人的思绪,抚慰着历经都市浮华之人的心灵,这里的雨,洗涤了我们的灵魂。在这里,红尘喧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历经千年,曾经的农田被岁月的长河洗练成一道别样的风景。随着时代的演进,岁月的更替,大浪淘沙中很多地方的传统农耕方式渐渐被现代科技所取代。民俗文化似乎在淡出我们的世界。现代高科技产品的“一手遮天”似乎是一种优胜劣汰,一种时代的必然,它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工作更高效。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因为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农趣意境只能存在于诗句中。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做食”的勤朴生活场景只能停留于偈颂中。有温度的传统农耕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机器。关于传统农耕的一切都被岁月的浪冲淡,就像农耕文化馆内一些褪色的墙壁,已有了黯淡的迹象。 那么,不够先进就意味着不再拥有价值了吗?显然不是的。农耕文化亦有其独特性,中国是世界上的泱泱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便以农业立国,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代表着我们华夏文明沉淀的历程,代表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和在一片片热土上挥洒的豪情壮志。没有农耕文化就不会有现在的农业大国。这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任何坚固的房屋都是从零开始一砖一瓦搭建而成的,任何后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可以说传统农耕文化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前辈,虽然传统农耕方式不再实用,但它永远会以另一种形式永存。 文化馆一行,我们看到农耕文化闪耀历史的昨天,也看到它被细心保护的今天,但或许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比如馆内外的修缮维护问题,其一是农耕文化馆的牌子被杂草遮盖,造成游客识别障碍。其二是馆内一些说明性文字褪色严重,不利于游客辨认理解。 毛主席曾说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怀古思今,希望农耕文化作为一颗闪亮的星永存夜空,在历史的银河中闪闪发光,继续熠熠生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61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