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8月去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这一句话十分具有科学性,“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
今天是2022年7月11日,是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第六天,也预示着我们实践队伍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然接近了尾声,这几天的实践活动每天都很有意义。今天,我们来到了距离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来参观考察此地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程和深入学习了解其进程中有重要意义的人和事。
初见八步沙,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沙漠中的绿洲”,一片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活力和希望。实践队员们在护林员的带领和悉心指导下,体验栽种了树苗。刨坑,栽种,填土,浇水,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树苗扎根泥土,枝叶随风舞动,顿觉喜悦和幸福感溢满心间,不禁畅想它未来长成参天大树时的景象。
随后,护林员带我们去参观了“六老汉”在八步沙林场治沙时居住旧址并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六人感人的伟大事迹。
武威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邻近民勤的古浪县也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00万亩,风沙线长达130多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风沙肆虐,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八步沙的村庄和农田侵袭,“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为了保护家园不被狂沙吞没,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在承包合同书上按下手印以联户承包形式发起和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誓用白发换绿洲。他们六个人年龄加起来近300岁,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六老汉以最质朴的方式坚守20年,治理沙漠7.5万亩,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保护10万亩农田。41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2019年3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六老汉”在甘肃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上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的功劳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看到他们简陋的居所,再联想到当年荒漠恶劣的环境,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更加满溢。
据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甘肃的攻坚脱贫和环境治理工作深深关心,先后两次到甘肃省进行实地访问和考察。
2019年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总书记深知,甘肃地处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一面。他曾就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卸下GDP的紧箍咒,套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在过去,这里叫“跋步沙”。因为沙子又细又软,人踩上去,脚就陷到沙里。对于甘肃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早在2013年,他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间的绿洲甘肃省民勤县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走进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这是习总书记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实地了解“草方格压沙”作业时的讲话,同时,也是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重要嘱托。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发扬与总书记的宏愿紧紧相连的八步沙和八步沙精神,守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每个新时代青年的共同责任和未来守望。(通讯员 许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35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