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甬”先行|这个有“颜”又有“内涵”的小镇,走出这样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教师教育学院赴慈溪市崇寿镇实地调研
《塘角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诗:“盐车潮涨已临埠,烟起云腾共紫阳”,这句诗生动展现了杭州湾畔的海塘文明。崇寿镇,便处于这美丽的杭州湾畔,它是历史上的盐棉重镇,是融湾发展的新兴海滨小城,是慈溪“围垦、移民”地域文化遗存的集中地,是当代文化大家袁可嘉故乡。如文化摇篮般的崇寿镇,孕育着伟大的抗战精神;崇寿镇因湾而生,在这片有着厚重红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绽放着文明之花。7月9日,教师教育学院“兴甬”实践队赴慈溪市崇寿镇开展实地调研。在崇寿镇社区老年大学姚卫平校长的精心安排下,队员们了解了崇寿镇的发展模式、剖析乡村发展实践经验,为助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海塘文明育根魂,一颗红星冉冉升
崇寿境域原为杭州湾海涂和浅滩,先民们最早在荒芜的海涂垒高坨基,搭草舍居住,开垦白地,滤卤制盐。滩涂地淡后还垦荒植棉,栽种豆麦、果蔬和麦冬,开创出辉煌的“两白”经济。往日荒芜的滩涂,如今已在人民的勤劳致富下悄悄淡去,但海塘文明孕育出的辛勤劳动、自强不息精神仍生生不息。崇寿镇作为拥有“四个第一”的红色历史小镇,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东(三北)抗日的前哨和主要战场。在相公殿村,工人意识在五丰桥上觉醒,第一支盐民武装稽查队揭开了盐民抗暴的序幕;在崇胜村,一块书写着“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大字的纪念碑和一幢两层楼高的独门楼纪念馆,历经风蚀雨淋,向我们默默讲述着那段峥嵘往事。实践队员们在山水秀丽间,探索崇寿处处闪耀着的革命光芒,感悟红色的史记。
多元途径促振兴,美丽乡村赴未来
在202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而傅家路村便是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典范。陈锋老师是海塘悠悠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他详细而具有感染力的讲解,使傅家路村的振兴之路如浩浩荡荡的画卷铺展在实践队员面前。从“无资金、无资源、无特色”的三无村,到走完“脱贫、富村、强村”三步曲的小康村,傅家路村用创新的方式走向了共富。在文化礼堂,实践队员了解到傅家路村“产村融合”“众家治村”的创新发展模式;学习到傅家路村围绕“一品一基地”,做大做强“浙麦冬”乡村特色产业的历程。
文化礼堂的展馆内汇集了300多件村民捐赠的老物件和艺术品。除了村民创作的书画剪纸作品、蝴蝶标本外,还有不少老一辈的生活生产用具。文化礼堂让这些老物件有了安放之地,也让村民有了缅怀历史、回味故事的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和谐相处,形成了傅家路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里有少数民族群众538人,他们来自18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居多。该村民族工作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交融、互助、同心、共富”的理念,组建完善了民族工作委员会、片区民族联谊小组和少数民族民情驿站三级网络架构,让少数民族群众有了“家”的归属感。
实践队员们在傅家路村多元的发展途径中汲取经验知识,力求未来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成校助推共富裕,红色文化铸精神
“作为成人教育学校,我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任务主要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和提升红色文化,做好文化振兴。”崇寿镇社区老年大学的姚卫平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实践队员们说道。崇寿镇作为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的古镇,其文化具有极高的可挖掘价值。姚校长响应党的号召,多年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和充分挖掘地方性多样化教育资源,在社区中着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区域特色文化。
“两场馆一区块”的红旅精品线、优秀红色读本《慈溪名镇——崇寿红色之旅》、红色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崇寿镇成人学校在振兴乡村文化方面一直冲锋在前,以多样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在姚校长认真详细的介绍中,实践队员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成校目前的建设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为调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和助推,与此同时,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乡村振兴提供的机遇和舞台。教师教育学院“兴甬”实践队将牢记乡村振兴的初心,用实际行动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同向同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31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