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青少年儿童在对于艾滋病预防,性启蒙认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空缺,为增强青少年儿童防范性侵害意识,安徽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组织13名同学组建生科院赴芜湖G·防艾遏核理论宣讲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前往芜湖旭日天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对该社区的青少年儿童开展性安全教育以及艾滋病、结核病防治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儿童学会保护自己,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防范,并要坚持强健体魄,加强锻炼。
实践团队的队长刘若芸作为活动的主讲人,她通过一个半小时的授课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介绍了包括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当下给全球人类带来极大困扰的新冠疫情三个主题,考虑到受教育群体的年龄较小,知识储备较少,所以刘若芸用浅显易懂通俗的语言重点介绍了介绍这三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在活动的开始,志愿者老师便问学生们是否了解这几种疾病,我们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可以发现,青少年儿童对于艾滋病和结核病的认识还处盲区,而对于时下流行的新冠肺炎,在疫情防控的严格要求下,大家都了解颇深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这让我们意识到,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防艾遏核教育还任重道远。在课堂上,志愿者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问答,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增强广大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识,并结合PPT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艾滋病的发病状况、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用大量的数据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艾滋病的危害,了解了有效防治艾滋病的具体措施及青年学生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核病和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志愿者老师向学生们示范七步洗手法,以及我们在人前打喷嚏时应该怎么做。在活动的最后,志愿者刘若芸老师要求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作为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之一,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于此次活动知识充满热情,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主动回答问题,面对陌生的知识领域会主动提出心里的疑惑,本以为会是困难的一次宣讲活动,却意外的顺利精彩,这与实践团队的努力和孩子的配合都分不开。当志愿者老师提出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问题时,有学生大声地提出可飞沫传播。志愿者老师对于他的积极主动表示肯定,但也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知,即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不包括飞沫传播。通过这次活动,我切实感受到了青少年对于艾滋病认知的匮乏,在他们的心里,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此次暑假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要努力改变了他们的这种错误想法并消除了他们对于艾滋病人的歧视。
向青少年同学普及性启蒙知识,宣传预防艾滋病、结核病知识,不仅是为了体现实践队员作为生物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的星星之火般的贡献。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能加强社会公众对于艾滋病、结核病的认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防艾遏核的宣传工作中来,更加关注、关爱患病人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26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