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中国粮,盐碱地大有可为!”,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5亿亩,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要想实现它,则需要改良盐碱地种植模式,发掘新式农业技术。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农高区盐碱地示范基地进行走访调研,从家庭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情况、家庭收支情况、对合作社了解情况、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谈,话家常、询情况。通过走访调研,队员们了解到,目前农民们改良盐碱地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运用石膏中和土壤盐分与改良耕作方式等较为消耗人力与经济资源的方法。
立足当地盐碱地治理的实际情况,与生态振兴发展相结合,实践团带队老师与垦利区接待人员联系,在当地接待员的的带领下,我们将沿着总书记总书记走访的道路,深入黄河三角洲流域以及沿岸盐碱地,在与当地负责人探讨中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实践团聚焦垦利区现存在的问题,与当地研究院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学习,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生物质炭基肥施用改良盐碱地技术,针对盐碱地理化形状差、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综合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小麦、玉米、棉花秸秆为原材料,经低温炭化制备成生物质炭,结合牛粪、木醋液等有机肥和功能性物质开发出盐碱地专用生物质炭基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在利用技术改善生态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式,采用因地制宜的模式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如选择适用良种,改进栽培办法,推广机械深耕和平衡施肥等。我们实践团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交流,普及增产显著的综合性栽培技术,向农民们普及农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
“盐碱生态修复·圆梦乡村振兴”,此次社会实践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了XXX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队员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充分认识黄河三角洲盐碱生态治理,以自身知识技能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振兴,引领更多青年感悟黄河文化,传承盐碱改良精神,讲好黄河振兴故事,做黄河三角洲盐碱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守护者”,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20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