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当今都市化进程中,祠堂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在此背景下,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逐梦潮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赴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王氏祠堂、金溪村蔡氏祠堂调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祠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调查研究。
王氏祠堂是潮汕唯一一座以双叠楼亭台式石结构的圣旨亭为大门的祠堂,该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明清建筑梁架和木雕等特点,建筑结构为三进四厢房,有中厅、天井、拜亭和各有两间对称厢房的后厅。石亭大门顶端有一块太阳形状石徽,中央立高0.61米、宽0.22米的“圣旨”石牌,称为“圣旨亭”。站在祠堂大门往前眺望,山峰郁郁葱葱。进入大门,拜亭上有双凤朝牡丹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的瓷塑,精致多彩,栩栩如生;拜亭和后厅梁架上有众多木雕,人物、雄狮、松鹿、骏马、花篮等技艺精湛,古朴自然。
王氏祠堂总面积约1904平方米,建筑面积646.42平方米,贝灰木架结构。祠堂大门为石结构的双叠楼亭台式,石亭顶端有一太阳形状石徽,顶台中央立有高0.61米,宽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称为“圣旨亭”。亭门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闰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时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长1.43米,正面刻“科第”、“唐节度使王审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宝建炎进士王大鼎”,背面刻“宋赐进士文林郎惠州府推官王仁”、“明成化戊子科乡进士王璟”、“清康熙丁酉科进士郎王时”。亭大门高2.23米,宽1.51米,两侧门高均为2.1米,宽1米。大门的门框上,一直以来都会贴一副春联,那就是“庆春王正月,祝天子万年”。相传此对联是王大宝所作,这与潮阳灵山寺由王大宝奏准皇上而立的“祝圣碑”似有联系。长方形双迭楼台式,长3.51米,宽2.55米,通高5.73米,顶台为1.91米。
拜亭上的瓷塑艳丽多彩,有精致美丽的双凤朝牡丹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拜亭和后厅的梁架上有众多的木雕,人物、雄狮、松鹿、骏马、花篮等组成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图像,其雕刻古朴自然、生动流畅,技艺精湛。今祠堂尚存木匾一块,匾高0.7米,宽1.9米。匾文为“文魁”。祠堂厢房两侧现存有两块石碑,一为“明王氏世族”碑,一为“呈明县主勒石示禁”碑,可惜历经风雨沧桑,碑文已模糊不清。
在潮阳区金灶镇金溪乡有一处庄重典雅、气势雄浑“蔡氏家庙”。在乡亲们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祠堂主体于2017年完成竣工。祠堂装饰得富丽堂皇,光彩四射,经常会吸引了很多乡民和周边村民前来参观。
祠堂门口左右各有一边石雕壁画,左大象,右麒麟,象征着平安吉祥。在大门对面有一幅栩栩如生的百鸟朝凤石雕。建筑结构为两进四厢房,入大门是天井、进而是拜亭和各有两间对称厢房的后厅——思源堂。它传承原来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碧瓦红墙,钟灵毓秀。祠堂左右两边各刻印了蔡氏百代新辈序、重修碑记和各蔡氏子孙捐赠祠堂修建的姓名和金额等。拜亭上的瓷塑艳丽多彩,有精致美丽的双凤朝牡丹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拜亭和后厅的梁架上有众多的木雕,人物、雄狮、松鹿、骏马、花篮等组成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图像,其雕刻古朴自然、生动流畅,技艺精湛。祠内壁画主要在门肚、窗楣、屋头璧角,内容有戏剧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等。堂内立八棱柱、大圆柱、上架八棱横梁,柱上置四斗三拱顶托,所有梁柱间,斗拱上都有木雕装饰,图案丰富,形象逼真,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蔡氏宗祠不仅在整理布局上显得恢宏大气,而且在细节处理上注重传统文化的雕琢,朱门青砖绿瓦,堂皇典雅。尽显蔡氏的高贵与大气!
就材质言之,祠堂内外装饰大致有木雕、石雕、壁画、嵌瓷、漆画;就形式言之,有通雕、平雕、半浮雕、泥金漆画、水墨浅绛,大青绿设色;就装饰题材言之,有戏曲人物、历史故实、神话故事,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等吉祥题材,如双龙抢宝,双凤朝牡丹,双狮滚绣球,福禄寿喜,百鸟朝王,凤鸣朝阳,松鹤延年,麒麟送宝,狮子戏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童子抱书,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花开富贵,八骏图,状元游街,八仙图等等。这些集传统民间艺术精华的装饰,寄托着对传统的尊重,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在这些装饰门类中,最耀人心目的是思源堂惊彩绝艳的金漆木雕装饰。金漆木雕始于唐,盛于宋。在庙宇建筑中,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艺,往往带有故事性,蕴含发人省思的意义;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头雕刻,甚至贴上金箔以显示尊贵以樟木为主要原料进行雕刻,并在其上髹漆、贴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这里无论从梁架、额枋、梁桁、柱间、檐角、门窗、屏风、隔闪等的陈设和装饰中都大量采用黑漆装金、五彩装金等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工艺。这些精美绝伦的金漆木雕装饰,每一个细部都处理得十分妥当熨贴,故虽雕梁画栋、流金溢彩但繁而不杂,满架辉煌而无俗气,精巧玲珑而不小气,显得华贵雍容,雅致多姿。祠堂数量众多的石雕工艺,则在围墙、照壁、梁柱、门框、门肚、墙裙、台阶、露台等外部空间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嵌瓷是潮汕和邻近地区特有的种建筑装饰形式,由于滨海的地理与气候,使潮汕屋顶塑像易受风雨侵蚀,聪明的艺人们便用打碎的彩色瓷片,调上灰泥糖水和桐油,将其粘在已塑好的粗坏上,使之成为晶莹剔透的嵌瓷。它不但可抵御近海强风酸雨的侵蚀,而且经雨淋日晒之后,更显得熠熠生辉。蔡氏祠堂里的嵌瓷不但形式多样,造型各别,而且精致艳丽,璀璨夺目,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精品!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技艺。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是潮汕历代建筑工匠在长期的营造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建筑布局、建材的选用、施工控制、构件制作诸方面,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以及相关的禁忌和操作规范。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汕人历来十分重视祠堂的建筑,因为祠堂是代表着一个姓氏的精神表征。潮汕地区人口密集,多聚族而居,因此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不论规模大小,均各建筑有祖祠、宗庙。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因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我们常说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德等等,构成中国乡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而祠堂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意义更是不可小觑。在历经时光的冲刷下,祠堂文化已不复昔日荣光。祠堂文化怎样才能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挥余热,甚至进行传承发展,重回辉煌,这就是我们的调研意义。
祠堂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可以引导后世子孙感恩先祖,传承优良精神。祠堂文化基因一旦被激活,就会同现代道德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对接,人们的价值观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天然的亲近感熏陶感染,使家风同民风、党风、时代新风连成一体,激发出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倘若祠堂文化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生生不息传承下去,将是中国文化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14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