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7月6号电(通讯员:许婷婷 朱克立 杨怡欣)为了更好的服务乡村基层,提高团队舞蹈服务水平,炎炎夏日,“红雁来仪”团队的师生们走进翔安古厝,成立三支小分队分别去到了翔安区曾厝村、美山村和官路村进行舞蹈教学与调研活动。
红雁来仪第一小分队来到了厦门市有名的“侨乡”——曾厝村,这里是厦门市华侨最多的村庄之一。在这里,一座陈氏家庙记录了属于曾厝村的烽火岁月。抗日战争时期,曾厝村的华侨同胞同仇敌忾捐款买战斗机,支持祖国抗日。为了感谢他们,当年的党政军联名送给曾厝村“爱国贤裔”牌匾,被挂入家庙。家庙遗留的弹孔见证着当年的历史,如今村民们在陈氏家庙中翩翩起舞,以舞蹈延续红色基因。立足曾厝村的红色文化基因以及居民的舞蹈需求,志愿者选取了《九儿》这首歌曲进行舞蹈编创。“舞蹈要将自己带入到情境中去,要带有情绪地表演。”曾厝村的舞蹈教学志愿者张芷媛在对村民进行舞蹈教学时说到。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表达舞蹈内涵,志愿者在教授舞蹈动作的同时向村民阐释了《九儿》背后的动人故事,唤起了阿姨们的时代记忆。吸气、吐气,旋转,举臂……在一个个动作中,阿姨们仿佛就是主人公九儿,跳出了那坚韧、向上的积极态度,用红色舞蹈续写新的故事。
红雁来仪第二小分队走进了拥有众多舞蹈爱好者的官路村。初到村子,她便从热情的工作人员和幸福院志愿者了解到官路村的特别,而今即是陈氏祠堂也是村民舞蹈场所的祠,有了村民对于文化的崇敬与对生活的热爱,才有了人人喜笑颜开的官路村。来自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舞蹈教学志愿者张艳芝同学将今日和睦的官路村氛围与过去长辈们“十送红军”的团结精神融入了《十送红军》的红歌舞蹈编创中。许多参与舞蹈活动的村民,都对这唤起他们对舞蹈美好回忆的编舞感到满意,感叹这从没有过的红色舞蹈活动,消融了邻里间“变质”的关系,更唤起他们对舞蹈和红色文化美好回忆,愿意将官路村的团结和凝聚力在舞蹈中跳得尽善尽美。官路村的村民们在陈氏祠堂中伴随着经典的红色曲调起舞,在志愿者耐心的教学中渐入佳境,舞蹈出了汗水也收获了心里的幸福。
红雁来仪第三小分队来到美山村后发现村里有许多老人坐在家门口,显得有些孤单,志愿者们上前搭话,但有些老人并不会讲普通话,好在团队里有会将闽南语的厦门当地人,我们才顺利与老人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子女大多外出工作,他们时常无事可做,很希望能够通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来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在与老人们交流过后,志愿者们又来到了美山村幸福院,这是一个专门服务老年人的驿站。通过与驿站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志愿者们进一步了解了美山村老年人的情况,美山村共有593位老人,他们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时常感到孤独。在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之后,志愿者们进一步坚定了想要用舞蹈带给老年人更加丰富有趣生活的想法。
舞蹈教学志愿者代林樾同学,根据《映山红》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歌编创了一曲简单易学又富有美感的舞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美山村的阿姨们在幸福院中跟着志愿者一起舞蹈。老师教得认真,学员学得用心,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让大家参与兴趣得到提升,耐心的讲解也让大家的表演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的内在表现力,现场其乐融融。在教学过后,阿姨告诉志愿者,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她们通过跳舞不仅锻炼了身体,更结交了更多的好朋友。
这三天,“红雁来仪”团队师生在走入乡间小道时,也将原创红色舞蹈带到农村老人身边。
“以舞传情”,团队通过舞蹈蕴含的红色文化提升了老人们的精神富裕程度,丰富了文娱生活。“以舞会友”,团队帮助当地在舞社联动中加强居民互动,创造社区联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推进邻里关系。“听到她们的一声声感谢,我们仿佛明白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决心。”
团队里市场营销专业的大三学生许婷婷说:“阿姨们脸上洋溢这幸福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用最简单的心,做最平凡的公益。”团队里舞蹈表演专业的大二学生张芷媛说。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老人们当成长辈,倾听她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为她们规划。
这短短的三天里,“文化助农”鼓舞着成员们以更专业的态度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这也是王颖萍老师希望在团队中看到的,让大学生真正践行“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86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