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四川竹琴调研团队来到成都市京剧研究院进行走访学习,队员们在谢赤非老师热情细致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在采访过程中谢赤非老师还为同学们展示了四川竹琴的演奏技巧,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这次走访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但领略到了四川竹琴的风骨魅力和古今人民时代生活的变迁,更加了激发了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川竹琴,四川地方曲种,起源于唐朝,是宫廷音乐的伴奏乐器,经过宋、元、明几代流传至道家,作为传道的伴奏乐器,通过门户前的演奏说教形式传播道家思想。清后,竹琴成为街头艺人的谋生手艺。直至民国,四川竹琴走进茶馆、酒肆,成为供人们消费欣赏曲种。解放后,四川竹琴有了更正式的表演队伍和场所,在公社剧院进行表演供戏迷们欣赏。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竹琴又名渔鼓、道情。渔鼓一名来于最初的制作工艺——用鱼泡包蒙琴体鼓面;道情一名来于唱曲内容——道破世间人情,唱尽人间冷暖。50年代后发展迅速,表演形式上,由一人坐唱变为站唱,表演内容上,加入了表演表情和一人分饰多角,剧目《水漫金山》中一人分饰角色多达十多个。从清朝开始,四川竹琴、扬琴、金钱板这三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流传紧密相连,并借鉴川剧的一些曲牌,从而衍生出相通的节奏、唱腔及板法。
从谢赤非老师了解到,四川竹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竹琴,其长超度超过一米。制作全部靠手工,会做的人所剩无几且年事已高。选料极其珍贵,从选料到备料需要几年的时间。目前四川竹琴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年轻人对竹琴的了解甚微,愿意学习传承的更少。另一方面,大众对竹琴的关注度不高,剧院的演出圈皆是公益演出,这使得竹琴的宣传发展受到的极大的经济制约。
采访结束后,计科1503班钟睿同学,计科1504班王佳欢同学、詹萧扬同学和谢赤非老师了四川竹琴的演奏技巧。最后大家合影留念,结束此次走访活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8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