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劳动,热爱生活
□李睿璇(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01班)
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劳动课开展的看法,通过调查数据,已然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对于很多人,课堂上边学边玩做手工、放学后打扫教室卫生、定期进行学校大扫除,是记忆最深刻的劳动教育。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大学生入学时不会套被子,中学的家长要给孩子班级请保洁等新闻,也折射出劳动教育、劳动意识的缺失。的确,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也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似乎悄然退出了成长的课堂。当此之时,让劳动课回归,可谓充满了现实意义,直观来看,劳动教育能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为优质的日常生活提供基础性支持。
就学科知识而言,劳动过程中接触的花草树木、锅碗针线,都是将理论投入实践、让知识联系现实的最好老师.穿针引线时意识到针尖的锐利,明白这是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结果;种花点豆时感到汗水滴落,“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更加难以忘记,当学科知识邂逅劳作场景便会擦出融会贯通的火花,知识储备的“半亩方塘”如镜子打开,创造力灵光闪现、一触即发,“源头活水”往往奔涌而来。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培养的是一种根本性的价值和认知,李大钊说,“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而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托尔斯泰说,“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并非急而是勤劳”。孩子们或许不能理解这样的话语,但是通过收纳清扫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通过煎炸烹煮把美食端上餐桌、通过栽种培育收获瓜果菜蔬、通过细心揣摩让坏掉的收音机重新发声,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一旦领悟了劳动的价值,也就更能形成劳动的习惯.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也莫不可从其中来。当然,劳动对于孩子们的个性成长,也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教育从来就不限于知识传授,培养健全的人格、强健的精神,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吃一碗面条、煮一碗面条、擀一碗面条,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肯定不一样,对孩子们成长的意义也肯定不一样,在从擀面到煮面再到吃的过程中,或许还有种麦子、磨面粉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对食物中凝结的人类劳动有更多敬惜,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理、自立、自主的价值,体会到生而为人责任感、存在感,劳动可以包括艰辛付出的过程,也可以包括战胜挫折的过程、团结合作的过程、耐心等待的过程、持之以恒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意志得到磨砺、精神得到锤炼,一种更独立、更谦逊、更深沉、更坚韧的人格的种子,也就悄然撒播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诚然,如果不加以规范化,劳动课的落地实施的确难以受到保障。在升学压力面前,文化课成绩被学校与家长抬高到独尊的地位,“劳动课”难保不会如同音体美课程一样靠边站,但在“双减”政策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是时候让学校与家长放下对文化成绩的崇拜,放手让学生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技能,活出独特个性,方能满足新时代对特殊技能人才的需求。
劳动课回归校园,确实是对新一代青年成长有益的福音,但同时也为教育事业落到实处的要求敲响“警钟”:要确保证劳动课不被淡化,切实提高青少年劳动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劳动课立足科学,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让有关部门用一只监管的大手将劳动课从“空中楼阁”拉回土地,拉回现实,才是劳动课归来的价值和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61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