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红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革命历史的宝贵财富。6月27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暑假社会实践队来到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之旅,找寻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体会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高歌红色歌曲。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年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盾。”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将黄洋界保卫战的场景呈现出来。黄洋界地势极其险要,左边是深谷,是陡峭高山,右边是陡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这就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红军凭靠井冈山易守难攻的特殊地势,最终以少胜多,取得黄洋保卫战的胜利。红军坚守阵地、顽强拼搏、永不退缩的精神融入在革命精神之中,直至现在依然激励着人们。现在站在黄洋界哨口,眺望远方,昔日战旗飘飞,呐喊震天的黄洋界保卫战仿佛重现眼前。似乎还能看见当时红军紧密联系群众,军民团结一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冲锋陷阵,在敌人的战火中不顾生命危险的激烈场面。
图为实践队员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集体默哀。
烈士陵园内一片静穆,“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先烈以赤胆忠心、浩然之气书写着井冈山红色革命历史,面对强大的敌人,始终忠诚在心,骨气在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之心,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为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实践队员踏上陵园大门上方的109级台阶,感受每级台阶的特殊意义,前49级台阶象征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后60级台阶寓意陵园建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60周年之际,宽阔的台阶加上两旁绿植的点缀,将陵园的庄严肃穆凸显出来。红色革命在此轰轰烈烈的展开,以风云之势开启了井冈山革命之旅,在这碧水青山间,在这中华大地上如星星之火般燎原大地。
进入纪念堂,“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映入眼前,井冈山革命烈士名册被一一陈列出来,游客们献上花圈、花篮,敬献革命烈士。实践队员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集体肃立默哀,怀着对革命先烈无限的崇敬,共同追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缅怀人命心中的革命先烈。先烈在危难之际冲锋在前,挑起祖国的大梁,他们是时代的英雄,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精神。实践队员们应该以英雄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接过上一辈的“接力棒”,举起苦干实干的“新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图为实践队员与李祖芳同志的合影留念。
来到坝上村,实践队员们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调查,针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进行访问。在调查过程中,实践队员对优秀党员李祖芳同志进行详细采访,了解到其祖辈李筱甫的故事和坝上村的革命史。1923年李筱甫从永新中学毕业后,被“马刀队”二把手、邻村的袁文才苦苦相邀担任军师。1926年下半年,共产党员龙超清、刘辉霄等促成“马刀队”招安,编为宁冈县保卫团,李筱甫任副团总兼县警佐(警察局长),同时统管全队的经济开支。1927年10月6日,李筱甫参加了袁文才与毛泽东在大仓的会见。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李筱甫协助副师长余贲民开办了红军医院和后方留守处。李筱甫经与父亲商量,从家里拿出600块银洋、20担茶仁、36担稻谷,支援给工农革命军。李筱甫一次捐出这么多财物的举动,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李筱甫送白马的故事是坝上村的典型事迹,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李筱甫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兼湘赣边界财政部副部长(代部长)职务。1927年10月,毛委员在坝上养伤期间,住在坝上毛主席旧居,得到李筱甫的悉心照顾,临走时,李筱甫送一匹白马和650块银元、20担茶籽,36担稻谷给毛委员。为步云山练兵场的工农革命军提供了后勤保障。白马伴随毛委员从井冈山一直走到长征。李筱甫当时家境富裕,但为了革命慷慨解囊,不惜一切。走上革命道路后,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杰出的贡献。
井冈山精神不仅是是革命前辈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更是勇于创新、勇于奋斗、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通讯员 黄雅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50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