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红色革命精神和增强爱国爱党的责任与使命,促进社会实践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近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与茅坪镇坝上村进行实践调研。
正值盛夏,我们乘坐大巴车到达井冈山后,看到了热情迎接我们的当地人民,我们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在整个志愿活动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感悟。
来到井冈山市革命烈士陵园,迎面而来的是由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提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老师告诉我们,面前的两组台阶,第一组台阶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台阶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拾级而上,我心中默数着,像是数着这个民族走过的风雨路程,心中涌满激动。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井冈山,更是无数为了新中国成立而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我们作为后人,应该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传承好先辈的优秀品质,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在烈士陵园,我认识到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开展壮大的。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始终牢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通过对黄洋界的游学,我了解到在1928年8月,面对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兵力,守卫在黄洋界上的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顽强反击,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正是有了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党和红军才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社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紧紧依靠群众,愿意与群众沟通,为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在纪念碑前合影,有感情地朗诵了《西江月·井冈山》,领悟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的豪情壮志;在挑粮小道旁,听老师讲述“朱德的扁担”的故事,感受到当时红军的革命热血。正是因为他们的艰苦岁月,才迎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明天!
图为实践队成员朗诵《西江月·井冈山》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茅坪镇坝上村,沿途我们欣赏着乡村自然的景色,一切都还是大自然最本来的样子。它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商业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队在茅坪镇坝上村遇见了李筱甫烈士的孙辈李祖芳先生。他热情地给我们讲述着其祖父李筱甫给毛主席送白马的故事。在李祖芳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述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志士对当时革命的支持,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爱戴与配合。多少革命志士把满腔的热血洒在了井冈山的土地上,洒在了井冈山的山林中。他们的鲜血,浇绿了满坡的山林,浇艳了满山的杜鹃!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成就伟大的自己。坝上村一行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红色精神的传承、革命力量的传递,多出去看一看,走一走,总会发现不同的风景温暖自己的心,希望我也能成为他人眼中的美景,传递爱与正能量。我正在努力成长,不断汲取养分以丰富自身,从小事中发现光,在小事中传递光,做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李祖芳老书记合影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中走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大力弘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精神在理想教育的传承中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薪火相传,不断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47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