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暑期“三下乡”】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赴芜湖、合肥两市实践调研团队前往水生态产业研究院参观学习
6月27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海升带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水体处理工艺调研团队前往水生态研究院参观学习。
此次参观由水生态研究院院长占明飞、副院长张焕和陶海升全程带领。
活动开始占明飞介绍了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安徽水韵公司-水生态研究院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淡水贝类、软体动物保护基地,基地以淡水贝类种质保存、人工繁育、生态修复示范、科普教育于一体,主要开展淡水贝类保护与水域生态系统修复研究。生态系统修复避免水污染扩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推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后占明飞带领团队参观了标本库和活体库。水韵环保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淡水贝类科研三库,保存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地近千份淡水贝类标本,储存淡水贝类 DNA 样品近400余份,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蚌、刻裂丽蚌、绢丝丽蚌以及中国淡水蛏、为良种繁育储备了足够的亲本资源。至今为止,研究院突破了27种淡水贝类的人工繁育,并且以淡水贝类为主导的水体修复体系也建立了关于城市水体修复的具体规程。占明飞一一介绍各种贝类的特征,部分蚌的外壳由清洗风干处理,制作成标本;有蚌肉的标本则浸泡在酒精放置于标本瓶中,整齐的摆放于玻璃架台上。团队队员都认真观察,与占明飞和陶海升积极商讨学习。
紧接着占明飞在养殖基地中讲解了淡水贝类如何净化水质。对于一些河蚌,蚌体的后端的出入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团队队员都认真观察,与占明飞和陶海升积极商讨学习。
对于一些淡水贝类,其幼虫会寄生在鱼腮上。把鱼投入需要净化的河流中,外界给予一定光照和温度,受精卵分裂长大,长成一定大小的幼体贝类后即可自动脱落,形成独立的贝类。蚌是滤食性动物,主要以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棱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螺主要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幼嫩的浮水植物。蚌和螺的协同作用可以吃掉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和植物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团队队员近距离观察贝类生长环境和体表特征,认真学习淡水贝类净化水体的原理和过程。
所有参观结束后,团队以热烈掌声向占明飞和陶海升表达感谢并合影留念,实践现场气氛热烈,团队队员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团队总结此次参观活动,本次水体调研实践团队参观水生态研究院顺利完成。本团队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认真宣传生态系统修复,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03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