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历程中,增强民众获得感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既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落脚点。肩负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先锋使命,武汉理工大学青禾志愿服务队赴随州市淅河镇深入基层进行贫困调研和教育扶贫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知悉民众的获得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为了准确了解基民众的获得感,武汉理工大学青禾志愿服务队于7月15日、7月16日连续两天深入走访随州市淅河镇挑水村、光化村、长岭村、独山村和白龙港村,宣传扶贫政策,帮助完善贫困村、户档案内容,核查“两率一度”准确性。除了帮助当地扶贫办完成上述三项基本任务,志愿者还以细腻的交谈、严密的逻辑、精确的分析以及深入的思考来了解群众对于贫困户的评定、相关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度。
志愿者在五个村落的走访之中获悉,村民们对精准扶贫相关工作落实效果获得感不高。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体系尚不完善。近年来,随着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普及,乡民村户们在医疗方面的压力有所减小。但由于补助金额及报销比例有限,加上不同村户家庭疾病种类、程度等情况复杂,各类补助的落实效果并不明显,直接导致民众对该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获得感不高。扶贫惠民政策只有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并不断改进,才能使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变化,这是“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
二是脱贫情况与事实不符。据了解,随着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淅河镇各村的贫困户、五保户数量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扶贫办的的确确进行了扶贫政策的落实工作,但是在落实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群众真真实实的获得感。不少村干部过于注重设定的扶贫任务,却偏离了精准扶贫的原定路线,在评议过程中为了追求脱贫指标而罔顾村民家庭实际情况,盲目上升评议标准,人为减少贫困户、低保户名额,导致不少较为贫困的村户表面上实现“脱贫”,十分贫困的村户享受不到可观的政策补贴,这使得民众们在生活状况逐渐改善的同时获得感却在不断降低。
在走访过程中,志愿者也发现了扶贫政策落实中的亮点。
为了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镇政府开发了部分提升产业技能的公益事业,如免费月嫂培训等,给缺少就业技能的民众提供完整的就业链,其高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使得百姓对此举颇为赞赏。这从一方面反映了当地政府对民众获得感的高度重视。人民的获得感,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有所为,民有所感”,才能使更多群众切实感受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成果,守护“最宝贵的财富”。
上述问题是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历程中十分可惧的隐形路障。而武汉理工大学青禾志愿服务队的深入基层调研工作则客观地了解到群众最真实的获得感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进行剖析思考,促进扶贫工作的落实和最终中国梦的实现。
文:沈晓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3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