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枯竭最早是由Maslach[1]于1982年提出,用于分析职业倦怠,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层面之一。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与高校学生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高校学生同样也面临着情绪枯竭乃至影响生活与学习的问题。
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发展甚至社会的进步。学生组织的建设,是一个大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2]。良好的学生组织环境,可以为学校建设以及学生自身能力锻炼提供优秀的基础平台,也能让学生主体有获得感和满足感。各级党政领导、全社会都应关心、重视、支持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2]。
目前现有的文献中提到,学生组织成员情绪枯竭的成因包括选择的组织,组织内部措施与参加后是否符合期望等方面[3]。而对研究生而言,学业压力和组织活动以及生活的平衡对情绪枯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高校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展现和塑造自我的独特舞台,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学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才能使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从自在状态转为自由状态,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保证组织的发展方向,使之在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4]。
[1]Maslach C. (1982). The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 Engel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091231-2.
[2]黄平. 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0(32):41-43.
[3]赵彩霞, 荆姗姗.大三学生干部职业倦怠的管理因素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09):131-133.
[4]孙德芬. 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7, 000(030):50-51.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55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