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关东文化看蔡家,北国风情慰乡愁

来源:中南大学 作者:张润之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领略到了遥远的北国风光。蔡家村位于吉林省四平市,蔡家村不仅拥有醉人的自然景色,还有意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而特色的关东农耕文化则让我眼前一亮,由160套碾磨组成的千米石器长廊,由根雕艺术展示园和生态采摘园组成的工匠文化园,农耕劳动者利用树根创作出的人物雕塑等等,一切对我来说都是神秘又绚丽多彩的,跨越数千公里和祖国北端的黑土地耕作文化相遇,是一件奇妙而又浪漫的事情。

此次实践活动中,由于疫情防控和时间不充足的缘故,我们只能在线上进行,尽管也有一些遗憾,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对蔡家村的发展之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图片、视频和文字里看到蔡家村一路来的发展变化,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大政方针对乡村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蔡家村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蔡家村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 以保护关东农耕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己任, 以带动蔡家村人民全面实现小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功打造了魅力乡村旅游新模式——“蔡家模式”。

在关东农耕博物馆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博物馆门口的“柳条边”,柳条边是崇德三年至康熙二十年间,清廷修建的一条封禁界线,长约1300公里,位于辽宁地区和吉林部分地区,途经蔡家镇有7.5公里。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宽、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3根柳条,各根柳条间再用绳子连结,即“插柳结绳”,柳条边也因此而得名。在蔡家镇境内柳条边遗址尚存,但柳条边已基本不见。博物馆利用距柳条边古遗址5公里处的蔡家村的废弃水沟,随弯就势,按照古代修建柳条边的标准,重建柳条边80延长米,重建原貌,再现柳条边风韵,截至目前,蔡家镇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重建柳条边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无法保存下来,渐渐隐没在时间流逝之中,重建遗址不仅能够成为特色浓郁的旅游景点,事实上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承精神。

从蔡家村的发展道路中不难看出,“因地制宜”贯穿始终,无论是关东农耕文化,还是满族文化都体现着“蔡家村”特色,这也是值得其他地区的乡村发展借鉴的,每个地区都有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农户旧时的农耕器具以及用过的物品放到博物馆当中,既是创新也是对文化的保存,水果采摘园则顺应当前消费者追求的沉浸式体验,尤其是独具韵味的“满族风情古村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特色始终是极具吸引力的命题,即使我生长在以少数民族居民数量多著称的彩云之南,仍然对蔡家村的满族风情充满了好奇,并且在观看图片和视频时连连发出感叹,这也是我国领土幅员辽阔的优势,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绚丽的特色文化,而如何将其充分调动起来,如何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传递出去,则是当地相关部门应当竭力做好的课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蔡家村在观光线上发展棚膜采摘业,农家餐饮业,游客体验等服务业,带动农民致富。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尽管只是离家上大学,但是时刻切身感受到乡愁,家乡的味道和风景始终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更不必说那些在外拼搏的人们,蔡家村的旅游观光线和博物馆、风情古村落,不仅能够带领村民走向富足之路,也能让回乡的游子们感受到满满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6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烟大文经管理系“乘风破浪”社会实践队实践总结

烟大文经管理系“乘风破浪”社会实践队实践总结7月21日至28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乘风破浪”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姜静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青春战‘疫’,学子力行”为主题为……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今日成员们继续挖掘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与精神,创造抗击疫情的文化作品,赞颂战“疫”英雄、传播战“疫”故事,坚定必胜信心。经采访得知,志愿者们在疫情期间主……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今日成员们继续挖掘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与精神,创造抗击疫情的文化作品,赞颂战“疫”英雄、传播战“疫”故事,坚定必胜信心。经采访得知,志愿者们在疫情期间主……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今日成员们继续挖掘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与精神,创造抗击疫情的文化作品,赞颂战“疫”英雄、传播战“疫”故事,坚定必胜信心。经采访得知,志愿者们在疫情期间主……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

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疫今日成员们继续挖掘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与精神,创造抗击疫情的文化作品,赞颂战“疫”英雄、传播战“疫”故事,坚定必胜信心。经采访得知,志愿者们在疫情期间主……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乘风破浪队” “疫”线感悟成长

“疫”线感悟成长面对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医生、民警、党员、群众纷纷请战,一张张请战书让人们看到了必胜的决心、胜利的曙光,灾难面前,人们的身影虽然渺小,但坚强有力。乘风破浪的……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烟大文经管理系“乘风破浪”社会实践队展开针对老年人的“疫”线志愿服务

团队成员们考虑到老人们网络使用程度不高,并且抵抗力非常的弱,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为此展开了专门针对老人们防疫的志愿服务,希望他们身体健康,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不……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乘风破浪队”7.24日社会实践

7月24日,我们在保证自身及宣讲人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了针对儿童学习防疫政策、帮助孩子缓解疫情期间的情绪的志愿服务。我们与儿童学生进行沟通,并说明我们的宣讲目的。在保证条件允许…… 乘风破浪队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人文学院“青马工程”学员参与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4月13日下午,由福州大学保卫部(人武部)联合福州市公安局上街(高新区)分局主办、福州大学学生自律委员会承办的国家安全教…

人文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师生座谈交流会在铜盘校区召开

4月13日,人文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师生座谈交流会于铜盘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室顺利召开。院党委书记刘玮、院党委副书记…

华中师范大学数蕴强师丨第37期“数苑”名师讲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

(通讯员:张婉)4月9日晚,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以下简称“数统学院”)第37期“数苑”名师讲坛于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

维护国家安全,青年挺膺担当

外院2412团支部四月团日活动:国家安全青年挺膺(通讯员章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

建工学院微尘志愿者协会举办“清明雨落,思念成诗”诗词创作活动

建工学院微尘志愿者协会举办“清明雨落,思念成诗”诗词创作活动春风拂柳,又逢清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同学们在诗词创…

最新发布

探寻老人困难,助力现金提取
探寻老人困难,助力现金提取“政在实践队”在本次调研中,队员们在老年商贩空闲的时候,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大多数老年人的手机多为老年机,即使是智能手机,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操…
探寻数字鸿沟原因,解决老年支付难题
探寻数字鸿沟原因,解决老年支付难题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便利、高效的数字时代,老年群体却因自身的局限性和某些外在因素,难以很快接受新事物,享用新科技,所以久而久之就逐…
轻院学子“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
河北学子关爱空巢老人,与爱同行小分队在行动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爱空巢老人生活,对于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
谈蔡家村之蜕变,明乡村振兴之锐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前途。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
看蔡家村今昔之发展,诉乡村振兴美好祈愿
当地挖掘关东农耕文化进行乡村振兴,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蔡家村乡村文化旅游新篇章,将本地建设成为了吉林省首批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关系到乡村的旅游吸引力,是乡村旅游发…
“留住乡愁引客来,蔡家村里看关东”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迅速掀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20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巩固之年。为响应号召我参加了由学院组织的“2022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
中南大学学生返乡探蔡家村,悟关东农耕文化道
走进蔡家村,感受当地特色的关东农耕文化传统,不禁感叹先民们的劳动智慧之伟大。关东农耕博物馆中陈列着上万件各式各样的关东农耕用具,每一件都体现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与精神。沉浸其中会发现,自己仿佛身临…
音乐学院召开2022年音乐学专业教育实习动员大会
2月22日下午,音乐学院在0349教室召开了2022年音乐学专业教育实习动员大会。音乐学院院长田屹、副院长马锡骞、音乐学系主任杜乡、各位指导教师及全体实习生参加了此次动员大会。会议由指导教师杨祎主持。会议伊…
如今有传统
实践开始于将一个个问题浓缩在调查问卷上,并随机挑选路人发放,回收。办法虽传统,但胜在高效,简便。因人手较少,先以60份调查问卷为目标,队员们开始了为期一下午的搜集数据工作。是起初的面红耳赤,不知…
汉服依旧在,如今有传统
人来人往,花开花落。逝者不曾复生,但没落的服饰逐渐张扬。不期而遇的,汉服忽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美的冲击也好,传统的发掘也罢,一种名为“汉服热”的浪潮悄然而至,愈演愈烈。怀着对汉服的喜爱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