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15日电 (通讯员 郝佳欣)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勇担求解乡村与农业发展重大课题和突出难题的历史性任务,2022年1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扶农笃信实践队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践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着了解认知日照周边乡村发展状况、制定乡村振兴未来发展战略、解决农村精神贫困问题的初衷,到日照市东港区李家台村、岚山区后山旺村对农民精神贫困现象进行调研,开展理论支农、思想互融等实践活动。
实践队首先对岚山区后山旺村的基层干部进行调研采访,对村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据书记介绍,近年来该村的发展,切实贯彻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村民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明显,农村文明得以变化。由于贯彻了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村内制度逐渐完善,深化了农村自制体系,实行政务公开,真正做到农村村民自治。同时,村内各项利民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医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村内建起卫生室以及多家药店,老年保障使老有所依,文化制度建设使得幼有所教,村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但是,在采访中队员也发现农村精神贫困问题尚待解决。基层扶贫干部告诉队员,少数自身具备脱贫条件却拒不主动脱贫的人令基层扶贫工作“伤透脑筋”。“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现象并不鲜见。“村里有两个年轻单身汉,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却连自己的茶园都荒着,基本不搞生产,得一天过一天,坐等当五保户。我们曾多次前去做工作,可他们就是不行动。”,有些贫困户产生了“日子过不下去有国家兜底”的心态。对于此次采访,队员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打造日照标志性旅游产品,发挥后发优势,以开发产供销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茶叶庄园为契机,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引进人才,运用新技术,实现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二、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三、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对接“真需求”,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才能避免贫困群众等待观望。
图为实践队对村内基层扶贫干部进行调研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鑫雨 供图
而在村落街道内,实践队发现,造成岚山区后山旺村贫困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岚山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茶叶种植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目前种植菜叶还未发展基地模式,大多为个体户种植,造成生产水平不高,科技应用落后。此外,不少茶企带有家庭作坊的痕迹,工人和机械数量少,规模化、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更新和产品研发乏力,企业生产能力有限。即便是龙头企业,绝对实力也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
图为岚山区后山旺村内茶企家庭式小作坊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郝佳欣 供图
除此之外,队员们通过走访了解到,在目前的贫困人口中,除了一部分确因身体等原因无法自己脱贫之外,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属于主观上缺乏脱贫动力的“精神贫困”,把贫困归咎于外因,一味“等靠要”。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
图为队伍指导老师与实践队员总结交流本地农民思想典型“等、靠、要”的特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鑫雨 摄
本次实地走访调查情况表明,各村都以本地区综合因素全方位考虑,以农业种植为主带动脱贫。在乡村建设、文化建设上也同样据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各村脱贫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对脱贫攻坚成果最大的肯定。但与此同时,随着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实,在部分农村出现了部分群众“扶不起”,“不愿脱贫” 等问题。有的群众是“口袋穷,脑袋更穷”,有的群 众是“钱袋满了,脑袋空了”,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精 神贫困,造成了贫困“代际传递”,已成为当前脱贫攻坚的巨大阻力。
面对当前的困境,最应该做的就是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不仅要为贫困群众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更要厚植贫困地区精神文化沃土,精准对接贫困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加强政策宣传之外,引导贫困村树立良好新风,建立符合脱贫需求的乡规民约,让贫困户“富脑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