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作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记录,承载着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使命,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酒埠江大坝是当时株洲市攸县人民上下一心、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而成的水库灌溉工程,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良红色基因。
为响应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我们酒埠江大坝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宣传团以酒埠江大坝为中心,进行红色资源的学习、宣传以及挖掘工作,特邀请攸县融媒体中心刘艳春主任进行专题访谈,围绕酒埠江大坝修建过程的感人故事及其所体现的精神、攸县对酒埠江大坝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具体举措、酒埠江大坝红色旅游资源后续深入开发方向和建议等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一、酒埠江大坝修建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及其所体现的精神
“1958年10月,为了解决旱涝交加的局面,攸县人民开始了一场移山筑坝的伟大壮举,组织了22万民工,修筑酒埠江大坝、电站、船闸、溢洪道、干渠等工程,醴陵则出动了5000余名劳动力和150余名国家干部修筑附坝。这个原计划3年完成的酒埠江大坝工程,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忘我的无私奉献中,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已竣工。”刘艳春主任动情地说道。
2021年,攸县县委组织部曾在互联网上组织寻访酒埠江大坝修建亲历者的活动。寻访活动初期,负责人担心这些酒埠江大坝修建者年岁已高,可能很难看到这样的信息。刚开始发布这一寻访链接时,确实问讯者寥寥,然而渐渐地,经攸县的年轻一辈们积极转发,“寻找酒埠江大坝修建者”的项目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一个礼拜后,报名者竟迅速攀升至一两千人,大多都是儿辈、孙辈帮家里的老人报名,酒埠江大坝修建过程中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自力更生、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鲜明的代际传承性,对于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
忆及酒埠江大坝的修建过程,刘艳春主任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分享了自己参与攸县县委组织部“寻找酒埠江大坝修建者”项目时曾经寻访、听闻到的动人故事。
醴陵的一位民工在修建酒埠江大坝的过程中,因为害怕耽误工期,甚至把自己的终身大事放在一边,结婚当天都不见人影。该民工的母亲凌晨便从醴陵步行至酒埠江,想叫自己的儿子回家完婚,结果自己也留在了酒埠江一起帮忙修筑大坝。后来该民工的媳妇还调侃说,自己一辈子被人“笑话”,结婚时丈夫和婆婆都不在家,难道是和公公拜的堂?但是被问到是否对自己的丈夫有所埋怨时,她正色道:“我理解他,我不怪他,我的丈夫是个英雄,他在为国家和人民劳动!”
在党“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下,一代又一代的妇女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改革与发展积极进取、贡献力量。酒埠江大坝建设过程中,妇女在酒埠江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不少女民工在修建酒埠江的过程中积劳成疾,诸如停经将近八年,甚至终生不育的。一位如今已86岁的郑奶奶,参加酒埠江大坝修建工程,还被评为劳模,但是因为劳累过度而致停经,一辈子无法生育。郑奶奶回忆自己少年时因贫困,家庭包办婚姻违背自己的个人意志。然而在迎来共产党的领导后,贫困生活得到改善,新中国鼓励青年女性追求自由婚姻,当时年方17岁的她立志要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便毅然决然地参加酒埠江大坝的建设工程。在忆及年少时的贫困生活、青年时期修建酒埠江大坝的种种艰辛、自己因过劳而一辈子无法生育等辛酸时都不曾落泪,然而在回忆起自己不断提交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获批入党时,眼泪刷地一下掉了下来,这是郑奶奶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光荣与自豪,这种坚定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和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二)“为党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当时非旱即涝的自然灾害,1957年4月攸县县委即向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汇报修建酒埠江大坝的计划;1958年5月即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湘鄂赣三省水利工作会议,这一计划便由此得到批准。
如何能够建设成这样一座伟大工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凝聚了最广大的人民力量,人民紧紧围绕在党的号召之下。
修建大坝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干部精神和表率作用。修筑期间所有的民工都可以回家,但党员干部们却全都自发地留在大坝。党员干部号召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力量的“粘合剂”作用,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表率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民,“干部们都在做,我们能不做吗?”当时的大坝形制大多是连拱坝和平板坝,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人们曾尝试办过水泥厂、炸药厂等,但由于没有粉碎机等必要技术而计划破产。经过不断的勘测,专家们最终决定将酒埠江大坝建成黏土沙墙坝。
酒埠江大坝仿照的是苏联的沙河坝的无缝连接技术,但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无法得到苏联的技术支持,人民便采用最土最笨的方法,为了保证山体紧密相连,甚至用洗衣服的刷子把接触到的岩崖石壁全都洗刷一遍,不允许粘上一粒沙子,一粒沙子的缝隙就有可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乃至整个大坝的崩毁。
当时负责修建大坝的技术人员在修筑大坝的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下过大坝,甚至在大坝修建完成后,在大坝上坚守了八年时间。他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身为技术人员,要为大坝负责:“我与大坝共存亡,如果这个大坝被水冲垮了,我就和大坝一起殉葬,我为大坝负责!”
党的号召与统率精神、人民群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奉献,是酒埠江大坝得以迅速建成的关键所在。
二、酒埠江大坝红色资源开发
“酒埠江大坝目前主要开发的仍然是其自然旅游资源,但相比较而言,它美美不过东江湖,人文文不过洞庭湖,要如何突出酒埠江水库,关键在于要突出其红色旅游资源,这是我们要深入思考和挖掘的点。”刘艳春主任短短几句话就点出酒埠江大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
酒埠江大坝修筑完成后,原住民从淹没区迁出,当时每个人的补贴是五十块的期票,这在当时5元一斤大米的年代,这点补贴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人民表示,在那全国一穷二白的年代,国家投入了一千三百多万修筑酒埠江大坝,若是还要国家大额补贴那岂不是为难国家吗?为了避免人地资源冲突,淹没区的人民搬迁不是往富裕区迁移,反而是往更荒凉的山区迁移,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从未出现过一起上访事件。
穷则思变,没有耕地只能靠山吃山,有人提出开发水库的旅游资源,刚开始只是一些小小的竹筏,逐渐吸引了一些人到酒埠江水库旅游,酒埠江水库的旅游业才慢慢地发展起来,迁移区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转。
酒埠江大坝的最终建成,解决了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成就了醴陵、攸县、萍乡八十二万亩的农田灌溉,也使得攸县成为全国重点粮食生产县,株洲商品粮一般都出自酒埠江灌溉区。酒埠江大坝为攸县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2000年以来,攸县没有及时跟上经济转型的时代步伐,促进攸县经济强县的雄风再现成为新时期攸县发展的一大重点,而着眼于酒埠江大坝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或许就是其中的突破点之一。
当前酒埠江大坝开发较好的是其自然旅游资源,然而酒埠江水库的自然条件限制,酒埠江旅游区的一个短板在于景区游玩时间较短,留不住游客就无法产生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后疫情时代,中国人民的旅游观念有所转变,人民更希望能够感受一时一地的生活,获得能够感受另一种生活、另一种观念的体验式旅游。“要让游客了解大坝到底是如何建成的,酒埠江大坝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需要一个平台和窗口,这也让攸县能够留住游客、促进经济消费的重要契机。”酒埠江大坝周围也还有很多红色旅游点,但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诸如“三张收据”的故事,然而故事如何展示,如何讲出来,这是一个大问题。
红色旅游应当注重文化的展现和精神的洗礼,需要平台、窗口以及丰富的形式来更好地展现这些精神和文化。刘主任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多种艺术的形式来传扬酒埠江大坝的精神,着力于精神层面让年轻一代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酒埠江大坝的精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酒埠江大坝的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少不了党的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号召,少不了宣传的平台和窗口,少不了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新技术的年轻人的参与。60年前的一座时代丰碑至今长存,酒埠江大坝的精神需要广大青少年们新时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4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