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三下乡实践纪实:传承非遗文化,探寻蜡染中的民族魅力
中国青年网安顺1月22日电(通讯员 伍立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着力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22年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弘文遗韵”调研团实践小队成员走进贵州省安顺市的安顺蜡染博物馆,参观精美的蜡染作品,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体验蜡染技艺的创新发展,感受蜡染技艺中饱含的民族魅力。
初识蜡染作品,为美丽所惊叹
蜡染,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然而贵州安顺蜡染则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安顺蜡染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苗、瑶、布依等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以安顺蜡染传于世”。1月17日实践小队成员来到安顺蜡染博物馆,场馆共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为民间收集的作品与各种蜡染技艺制作的产品,第二层则为陈列蜡染匠人创作的蜡染艺术品的展厅与蜡染作坊。初进场馆便被回廊墙壁上所挂满的各式各样的展品所吸引,白色的棉布与蓝色的染料交互形成人们对美的认识与对美的体会。不论是民间的蜡染还是蜡染技艺所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无不展现这一种文化技艺千变万化的美,它时而朴素典雅,时而又绚丽夺目。它有时化作鸟兽行于山间,有时又变为花朵于风中摇曳。蜡染不仅是一种有形有色工艺,更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迂回的展览长廊里,实践小队成员不断驻足观望,为一件件美丽的蜡染作品所惊叹。
走进蜡染作坊,为技艺所折服
在参观精美的蜡染工艺品后,实践小队成员在博物馆负责人的带领下,一起走进蜡染的制作作坊,探寻着蜡染美丽的源头。宽敞的作坊里摆满一张张长桌,桌上铺着一张张的棉布,各种各样的工具整齐的排列着。这是蜡染匠人们工作的平台,主要是在此进行点蜡的工作。蜡染匠人们手中的画笔是一种特制的工具,为了绘制出各种图案,画笔有大有小形式多样,这是匠人们对于技艺的不断总结,更是工匠智慧的凝结。白色的棉布上线条交错之间汇聚成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有鸟兽有花草,也有书法、佛像等文化融合的产品。落笔与提笔间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但线条的变换却或宽或窄,这一切全凭匠人的技巧。实践小队成员在此观看了蜡染的制作,无不受蜡染匠人的精湛技艺所感染。实践小队成员也在此对蜡染匠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调查了解了相关的技艺内容,如蜡染技艺的具体制作过程,蜡染技艺的传承情况以及蜡染匠人对于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认识和建议等。实践小队成员也在匠人的指导下,制作属于自己的蜡染作品。通过实践的方式,参与到蜡染的传承中来,并且更加深切体会到蜡染传承的不易,更为蜡染匠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蜡染匠人制作蜡染,蜡染匠人用蜡在棉布上绘制精美的图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鲲鹏 摄
深入蜡染创新,为技艺寻发展
实践小队成员始终不忘本次实践的目的,那便是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且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参观了蜡染的精美作品以及深入了解蜡染技艺的创作过程后,实践小队成员在博物馆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蜡染的创新形式及蜡染传承发展的途径。在安顺的民间蜡染中,蜡染布仅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推广较小。而如今蜡染不断的拓宽市场,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实践小队成员在第一层的展厅中便看到了很多的蜡染创新产品,如蜡染制作的衣服,蜡染制作的装饰品等。实践小队成员在这一展厅中深刻认识到蜡染的创新力与生命力,蜡染不断的走入市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实践队员来到安顺蜡染博物馆,在此收获了很多,不仅在实践中学习到相关的技能,而且对于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将不断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4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