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日下午放学后,李冉在大棚中一盏昏黄的小灯泡下学习。“从来没见他出来玩过。”同村的小伙伴胡小丹说。李冉的奶奶总是在他一放学后就说:“你赶紧去给我写作业。”
“在农村,读书是唯一出去的办法”——这几乎是每个农村家庭的共识。“学习不好,不好就跟我和他爹一样下来干活,上技校(职业学校)也没有用,还不是要给人打工。”一位家长说到。这就像那个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娶妻、生子、放羊。而读书,则是打破这个轮回的唯一方式。所以不论孩子怎么想,家长们总是抱着“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在农村家长中似乎格外强烈,也更为偏执。王凯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遭到父母的“双人混合打”,父母也很有理由“我们辛辛苦苦供他念书,他就考这点儿分数?!”
双减落地农村后的第一个寒假,曲阜师范大学守护梦之队社会实践小组深入山东、安徽多地农村走访,小组成员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以大学生的身份重新回到家乡农村的中小学,来看看双减这个“新生儿”呱呱坠地的第一个寒假,给农村的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减不减的,家庭教育很关键。”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婆婆在受访时说到。这种意识,在小组成员调查的农村之中鲜有听闻,更多家长是像王凯父母那样,坚持“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禀赋、身心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只看重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同时,双减之后学科类辅导机构锐减,家庭教育的权重加大,原生家庭差异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影响是否会更大?
除家庭外,学生全方面的发展,需要社会的配套教育共享资源。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研学旅游、各式各样的兴趣特长班,这些在城市中常见的事物,在许多农村地区普及率较低
老师:双减政策和你们考学没有半点关系。
乡村老师和家长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不管国家怎么减,你们都是要学习。”在农村,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般也不会报辅导班。
学霸:影响我考高中的积极性
李梅梅说,双减之后感觉班上的学习氛围大不如前,感觉“带不动了”,因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后进生:学习好的写作业快,这不公平
总而言之,“学霸”和“学渣”对双减政策都有不满,这和政策落地某些规定如作业时限有模糊性、学校管理没有跟上等因素有关。
双减之后,城乡差距会拉大还是缩小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果说是增大,城市教育资源、父母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双减后,教育的重心集中到学校和家庭,那这种差距会拉大。“学二代”可能优势明显。
如果说是减小,学科类培训机构锐减,对城市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成绩回落的可能更多。正如调研中显示,农村孩子上辅导班的比率要远远小于城市孩子,所上辅导班的质量也相对较低。因此削减辅导班可能对农村孩子影响并不大。
双减旨在培养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不同人才,而非“学习(狭义的文化课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以适应社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平衡健康发展、促进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
借“团团”的一句话说:“大家都换赛道了,你在老的赛道上抢跑有什么意义呢?”双减之后,如果在按以前的教育思路去培养学生,疯狂用作业、校外培训加码,则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瞻望未来,“双减”势在必行,大可不必束手束脚,持“观望态度”。顺应政策形势,积极探索落地之法,不只是政府和少数几个地区、学校应该做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能力使“双减”真正达到其应有之效。家长将精力放在关注孩子身心状况、探索孩子的特长上;老师将精力放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擅长、喜爱的领域,争取成长为栋梁之材,最起码,成长为一个幸福、健康、有力量的人。
但目前,“双减”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家长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先“减负”再革新考试制度;先让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跑道,再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样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先“据攒人气”再“引进资源”,但势必在最初的阶段会有“牺牲”,谁都不想自家孩子成为这个“牺牲”的部分,也就在老赛道迟迟不肯移步。唯有两方面齐驱并驾,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同时进行、无缝衔接,让广大学生、家长看到改革的力度和实效,才能一改陈风,破浪前行。
另外,调访中,一部分学生表示,“双减”后,班上一部分学生压根儿就“撂挑子”不学了,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这表明,“双减”之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可能带来班集体的管理困难;更多选择也可能带来学生、家长的迷茫期提前。学校更灵活、更严密的“多赛道”管理机制亟待建立,比如,可以在将“导师制”落实到中小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奔跑的路上都有为其指路、护航的人。
而社会分配体系的改革作为双减背后的支撑,它的转变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双减的满意度也会随着社会分配体系改革而逐渐上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9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