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返家乡”工作要求,集中展现神州大地山河美景、美丽乡村建设风貌,激发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与爱国热情,2022年1月28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川闽湘团队“两山密码”小分队队员陈怡贝来到中国白茶之乡——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感受白茶魅力,领悟茶文化之精神内涵,发掘美丽乡村新面貌。
安吉白茶是一种珍稀的变异茶种,更是一张响亮的名片。白茶产茶时间很短,产量较少,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制作,因而被称作“白茶”。溪龙乡,本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但穷则思变,山里人最不缺的就是力气与勇气。在这片乡土上,20年,中国白茶从无到有,由一株白茶祖繁育出万亩葱笼茶山,由一片茶叶绘出整个县城的崭新面貌。
第一站:走进市场
在安吉溪龙白茶市场,实践队员参观了“玉微茶场”。茶场内地面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白茶专用箱,箱内存放着各种等级的白茶。茶场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了白茶初步加工的方法、外观评级的标准、品级价格的定位等等。队员了解到,在过去的2021年,虽有疫情因素影响,但白茶市场依旧坚挺,在二、三季度达到营收高峰。一间普通的商铺日销数百斤,甚至上千斤,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在价格上,一改过去的天价,现在更多的是走亲民路线:百元一斤,甚至几十元一斤,比比皆是,薄利多销,让茶农收益,更让消费者得益,可谓“双赢”。队员还了解到,互联网经济也给茶叶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让白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为可能。在2021年,通过电商、互联网销售的茶叶比例占到了总销售额的60%以上。玉微茶场的工作人员表示,2022年白茶产量有望再增长20%,利润同比增长10%。对此,他们很有信心。
第二站:走进茶园
下午四时许,队员来到田间地头。在安吉丹峰茶园,实践队员遇到正在打理茶树的茶农曾师傅。通过交谈,队员得知,丹峰茶园现有茶地三百余亩。在采茶高峰时期,雇工达到二百余人,在当地算是中等规模的茶园。
曾师傅热心地邀请队员体验茶事活动,队员分别体验了剪、锄、堆等茶事活动,令队员深有感触。虽在隆冬,也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不易。曾师傅还讲起了种植白茶的艰辛往事。那是2013年的初夏,旱灾突然降临。安吉是个山区县,10万亩白茶大多种植在山上,但由于山上的表土浅,遇到高温,水分蒸发得非常快,白茶就遭受了厄运。在丹峰茶园里,原本翠绿的茶园,已有半数出现了成片的焦黄。“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白茶是茶农的命,救茶就是救命。曾师傅回想起那场旱灾,仍心有余悸。他回忆道:“那几十天,我们全场员工日夜在山上浇水,每天凌晨4点到晚上24点都有员工在茶园值守。浇点水,叶子虽然还会焦枯,但能保住茶树的根,到来年还能有点茶叶。要是不把根保住,这片茶园就完了。”
“但最后我们赢了。”曾师傅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当队员向曾师傅询问对未来还有什么愿景时,曾师傅说:“种茶是个辛苦活,如果能够多引进一些科技设备的话,那就更好了。”对此,队员也深有感触。
第三站:感悟篇
实践队员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感受到了茶山的美丽、采茶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涵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在于它从一株嫩苗,到一丛茶树,再到一垄茶园,其间所凝聚的艰辛、付出与成功。正是因为有劳动人民这一份勤劳与担当,白茶才有了生命的发现与延续。
队员还了解到,溪龙乡更是着眼未来,结合现代农业、教育、康养、旅游等四大产业,致力于打造“中国·安吉白茶小镇”这样的特色小镇,使游客能来、能看、能品、能买、能住,使一片茶叶成为了第三产业的载体。用白茶做名片,以乡村为特色,养茶、靠茶,白茶人正享受着艰辛之后的快乐与富裕。
昔日荒山成青山,昔日劣水成绿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2005年8月习总书记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的著名两山论断,也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这真是:一片白茶,富了一方人家;一座青山,园了一代梦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21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