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黄河生林海,千年古镇伴龙吟。龙居镇在生态保护和文农旅融合发展方面是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的一个缩影。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是东营区的沿黄乡镇,为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契机,龙居镇以打造“林海康养地,黄河会客厅”为目标,整合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和文旅康养产业,在生态保护、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先进经验,成为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的样板乡镇。
案例情况
(一)宜居宜业,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管齐下
为了解龙居镇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践团队先前往龙居镇政府,与龙居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孟殷冰展开了访谈。负责人孟殷冰向团队介绍了龙居镇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的“十年规划五年建设”总体安排,龙居镇政府正切实稳步地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落地执行。负责人孟殷冰谈到,待到“五年建设”工作完成,黄河沿岸的植被覆盖率将大幅提升,有效改善黄河沿岸生态环境,龙居镇也将被打造成岸绿景美的绿色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居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历程对这一发展理念做了生动诠释。龙居镇作为沿黄乡镇,在历史上曾经历过黄河决口灾难,洪水淹没了万顷土地,退去后又沉积了大量泥沙,春天起风之际,黄沙四起。为应对这一问题,百姓们自发种植起柳树,以放风固沙。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出于生态保护的举措反而为当地带来了商机,长成的柳树是柳编的好材料,龙居镇发展起了柳编产业,其产品曾一度远销日本、韩国。后来龙居镇又发展起桑蚕养殖和速生林种植,一方面林业发展改善了龙居镇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林业又为龙居镇带来了经济效益,林业收入在农业收入中占据着比重。
生态保护为龙居镇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屏障,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资源。2013年以来,发展旅游成为全镇的重点工作,龙居镇将林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森林康养、森林体验等产业,销售西瓜、蜜桃、甜瓜、桑蚕等农业产品,倾力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实施。当团队成员问及特色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发展现状时,孟负责人说,受到疫情影响,龙居镇的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曾经的一些活动不得不停办。生态环境办的工作人员也表示龙居镇的旅游名气相对较小,游客量难以支撑民营性的旅游项目。
(二)爱河护河,走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最后一关
河海交汇,天下奇观,东营是黄河入海口,也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蜿蜒的黄河,如同一条迎风招展的金色绸带,在古老的龙居折而向北,进入一段窄、弯、险的胡同,在全程仅有12公里的黄河东营区段,就建有南坝头、麻湾、打渔张三处险工,河道堤距平均1千米,最窄处仅572米。麻湾险工,则被称为黄河下游第一险。曾几何时,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7年,黄河在今龙居镇麻湾村附近决口,数百个村庄、50余万人口、400万亩农田尽成泽国,因盐运码头而著称的麻湾刘氏庄园也被毁于一旦。龙居、麻湾、曹店、正觉寺、麻湾灌区、黄河南展和黄水东调,这些具有地理坐标意义的古老村镇和闻名遐迩的工程,见证了大河的前世今生,承载了黄河水利建设的几多殊荣,也记录了东营区人民爱河护河、共建美好家园的勇敢和智慧。
建国后,东营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和钢铁意志,书写了治黄的崭新篇章。黄河南展宽工程,在解决防凌、防汛的基础上,为放淤造滩、引黄灌溉和改善地方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庄严的麻湾引黄闸,跨河而过的德大铁路桥,成为一代代治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见证。他们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依河建设3处险工,两处引黄水闸,划定麻湾、曹店两个管理段,加宽加高背河淤区和堤顶道路,黄河安澜,进入了与东营大地包容和谐、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新时代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基调。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系环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区、镇、村三级河长联手负责,区长亲任河长,黄河河务工作者、水利人、各级河长、社会力量、志愿者成为母亲河的守护力量,民间“预备”队伍和“外援”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大事有能力解决,小事随时解决”的新格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09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