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当今“数字化”和“老龄化”的浪潮相遇之际,如何使两朵浪花彼此相融,让更多老人感受到信息化养老服务的便利与乐趣,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此,各地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把养老工作作为基本兜底民生来抓,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新路径。为更好地了解“智慧养老”赋能社会的活力程度,发掘其问题瓶颈,1月27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扶行桑榆实践队在淄博市高青县展开调查实践,对本地老年人、赡养子女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感触颇深。
通过前期的资料搜寻,我初步了解了本地12349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流程,并于杨爷爷口中得到了证实。杨爷爷表示,恰好那天子女不在家,因身体不便,他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电话12349,希望能够上门为他打扫卫生采购生活必需品。十几分钟后,立刻有工作人员上门,帮助他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并按照要求出门采购了物资。“他们很热情,边打扫边和我聊天,服务也挺周到。”杨大爷笑着说道。但随着进一步的询问,我发现杨爷爷对智慧养老的概念并不是非常明确,而且对于一系列智能电子产品也持有排斥态度。杨大爷说:“感觉操作起来会很复杂,也不实用。要是身体真出了什么问题,总不能全指望着一个机器。”看着老人恳切的模样,我心头一紧,也明白了问题所在。其实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智能化、信息化的设备和用品都是被动接受,无奈之举,“银色数字鸿沟”也因为时代更迭的缝隙显得坚不可摧,这就意味着老人们实际得到的服务也许远不及想象中到位。
此外,老年群体原本便对新鲜事物更具对抗性,而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至上思维惯性总是导致很多为迎合年轻人需求的“花式高端”操作层出不穷,这在老人们眼中就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展现初衷的脉脉温情被潜移默化地消解,随之的厌倦心理也就愈发强烈。
因此社会需要倡导“以老为本”的智慧养老。产品开发者和服务者要真正了解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坚持“老人本位”的立场观点,充分考虑不同的应急情况,让智能服务融入生活。同时,开发的老年用品要尽可能简单便捷,让老年人不再“畏难而退”,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的优势实现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之间的完美契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95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