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建党一百周年,我参与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弋往无前暑期实践队”,赴江西省弋阳县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我们一行4人于8月26日出发前往弋阳县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进行计划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短短4天的实地调研活动让我获益匪浅,颇有感触。
在观赏弋阳腔的排练演出中,我想,那一声声余音绕梁的唱腔,一帧帧神采飞扬的面庞,一幕幕温暖人心的采访都是经年之后聊慰心灵的法宝。他们在戏中演绎着人生百态,躬行着做艺更做人的准则。是啊,人生如戏,但传承者们又何尝不是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戏如人生的真谛呢?反观如今娱乐圈,那天空的一角被云翳遮盖,给人一种乌烟瘴气之感。由此高下立见,不言而喻,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值得更多人们关注的文化。
何其有幸,我们采访到了弋阳腔剧团团长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康老师和林西怀老师,他们见证了弋阳腔的发展和辉煌。从老艺术家们的口口相传中,我们对弋阳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林老看到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时,慈祥的脸庞上绽放出温暖的笑靥,眼神中多了份欣慰和期待。我想,这份情谊跨越了山海,超越了年龄的阻隔,是老一代艺术家对后辈的殷殷期盼!
“我从十六岁开始就随戏团演出,一直到现在我还跟着他们到各路演。”林西怀老师这样讲述自己的弋阳腔演艺历程。从小就参与弋阳腔表演的经历不是少数,这也是大多数弋阳腔演员的真实写照。当我问起这是否是因为对弋阳腔有着极大兴趣才能支撑这么多年的演艺活动时,林西怀老师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自豪的笑容,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由衷地敬佩。面对坐在自己眼前的这位对戏曲充满热爱的老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戏曲所蕴含的人文魅力,这与民众所赋予的浓厚的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
杨康老师提到,弋阳腔百年前受战争影响而衰落,在五十年代弋阳腔剧团重新组建,于八十年代初剧团达到发展巅峰,在九十年代却几近灭绝,幸运的是二十一世纪初各级政府进行了及时抢救,而后发展至今剧团更上一个阶梯。我的内心颇不平静,百年的兴衰史让人唏嘘感慨,弋阳腔的发展更是历经坎坷,是什么力量让这种传统戏曲始终葆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调研目标正是探索此种力量,青年学子定要让它光荣传承下去,在百十年后仍能散发璀璨光芒。
正是这些老艺术家秉着一颗热爱之心进行着不懈的传承,才使得我们在今天想要对弋阳腔进行探索时,有迹可循;才使得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弋阳腔戏曲感受到弋阳这座江南小城的曲艺文化和慢节奏。弋阳腔对中华戏曲史、礼仪以及文化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所以即使行路艰难,你、我、他也依然在为传承努力着,始终不渝。
在本次实践的全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弋阳普通民众所给予的温暖。有热情为我们指路的环卫工大叔,有热情指导我们学弋阳腔的业余爱好者,有给我们详细介绍弋阳腔幕后故事的国家一级演员林西怀老师,当然还有一直关心我们团队、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剧团团长杨康老师。他们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实践路上的温暖,还有继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从弋阳县滨江公园到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从弋阳县文化宫到西童村古戏台,我们忍受着七月弋阳骄阳的炙烤,背着行囊,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纵使路途遥远,我们依旧奋勇向前。每一次采访结束后,受访者都会说:“你们真是太棒了”。我明白,功不唐捐,尽志无悔,一点一滴都会得到回报的。
对我来说,这次调研不仅让我借机学习到知识,更加深刻的体验戏曲文化,更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大学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让我能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21世纪合格的大学生。也许我们的力量很薄弱,但我想我们和老艺术家心中的那束光那团火,已熊熊燃烧,足以照亮一代人的奔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愿我们的这份努力,可以让弋阳腔被更多的人所知道,在漫天星河中绚烂发光。
这次暑期实践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绚丽而多彩的一笔,这近一周的日子也会成为我一生中宝贵的回忆。追溯戏曲文化,我们仍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58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