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红色寻访】安安徽师大05级校友丁晴:真诚做人,踏实做事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肖雪琪

2021年7月16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实践团队采访了05级中文系本科生09级文学院研究生丁晴,现芜湖市横岗中学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组组长。毕业九年,丁晴重返母校,再次拾起过往的记忆碎片,感慨的是物是人非,心中仍不减的是对母校的热爱和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情。

(丁晴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安徽师范大学 肖雪琪提供)

从步入大学开始潜心学习

回忆起第一次踏入校园,丁晴仍记忆犹新,那时的安徽师大花津校区刚建成不久,文学院是所有学院中第一批搬到这里来的,校内道路两旁的树木也才刚刚栽种,几乎所有的水泥地都暴露在阳光下,空旷的校园和军训时三十八、九度的高温,给丁晴留下了“寂寥”的初步印象。但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学校环境,丁晴才没有步入大学就心浮气躁,而是沉稳了下来,她认为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潜心来学习和做学问,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

在大学能得到的远不止于书上的专业知识,丁晴在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参加了不少学生组织,从班级的文艺委员,到赭麓书画社的文艺部部长,再到研究生时文学院研究生会的文艺部部长,丁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组织能力、艺术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让她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也更加自信。被问及是如何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学生活动的参与中找到平衡的,丁晴表示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两者兼顾也的确很忙很累,但如果想要在大学里脱颖而出,肯定就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幸,有所付出必也有所回报,丁晴大学时所积累的一切,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都化为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信任回馈给她。

从教的决心在安徽师大的土壤中萌芽

回想起在安徽师大求学的美好时光,丁晴激动地表示有几位老师对她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她本科期间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叶帮义老师一上午四节课连堂,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他可以四堂课都不下课,学生在教室中坐四个小时,老师就要在讲台上站整整四个小时。“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这四个小时坚持下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丁晴回忆起来颇为感触,或许就是那时老师在讲台上精彩绝伦的讲课,在她的心中埋下了想要从教的种子。

给丁晴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研究生期间的导师何更生教授。何更生教授在她本科期间上的正是关于教师理论的课程,也正是这门课程,奠定了她后来对研究生时所学专业的兴趣,后来她决定考研的时候,才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丁晴提及何更生教授时,言语中十分景仰:“和他接触越深,他做人的高尚、做学问的严谨就越影响到我的人生和价值观。”后来丁晴也从事了语文教学工作,两位老师的为人和教学也无时不刻影响着她。

在安徽师大的摇篮中学会为人处事

在丁晴的眼中,安徽师大更像是一个摇篮,接纳了刚刚离开家人、将要步入社会却仍懵懵懂懂的她,教育了她在未来的人生中应有的行事准则,也孕育了她的梦想,铺就了她的成长之路。提及此处,丁晴十分感激她本科期间的辅导员李伟老师,是李老师的关切和包容让她在初入大学的无措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她表示,李伟老师也对她的入党之路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我那时就想,我一定要做像李老师一样的人,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我也会用这微弱的力量和光芒去照亮身边的人”。

走上工作岗位,安徽师大带给丁晴的还有一种名为底气的自信。采访中记者问到“安徽师大的教育给您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这个问题时,丁晴的脸上满是自豪的光芒:“每一次别人介绍我或我做自我介绍时,都能骄傲的说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安徽师大,无论是整个校园的学风,还是老师们治学的态度,都教导了丁晴要时刻认真严谨,她认为这对她的人生来说是都是很宝贵的财富,让她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

“惟诚可破天下之伪,惟实可破天下之虚。” 这句话出自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安徽师大教会丁晴的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现在,也由她再传递给安徽师大的莘莘学子,共同勉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1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河南:唤起更多人关注、保护母亲河

河南:唤起更多人关注、保护母亲河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博物馆建立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的以黄河为陈列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是了解黄河的重要窗口。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连接传统与现代,讲好“黄河文化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奔腾而来的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精神长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对延续历史文脉……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黄河口的秸秆、白芦、蒲草

一件草编致富助振兴讲述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口草编火燠技艺第4代传承人张奎善我的祖辈都是做草编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每次下地干活回来都会寻摸柳条编个筐子啥的。看着一条条细长柔……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多变之黄河视觉2

一曲箜篌飞入百姓家讲述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箜篌专业教师鲁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箜篌是中……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黄河岸边“守艺人”,传承文化发新枝2

一方砚台研墨衔古今讲述人: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裴武杰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是其中唯一以材质命名的砚种。这一特殊材质来自黄……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黄河岸边“守艺人”,传承文化发新枝1

黄河岸边“守艺人”,传承文化发新枝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沿线的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日前印发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文旅为黄河流域引来“流量”

文旅为黄河流域引来“流量”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民生改善、生态……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治理黄河水患

自古以来,黄河就享有“母亲河”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摇篮。不过,黄河也有着诸多弊端,尤其是引发的洪涝灾害,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 张晓阳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传承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本次社会…

【管理学院暑假社会实践】传承革命精神,红色火种永不灭

日照,是一片有着深厚革命底蕴的土地。这里曾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从…

乡音如璞,传承其光

方言,宛如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从整体趋势上看,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城市化进程的…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温暖相伴,共筑银色数字未来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温暖相伴,共筑银色数字未来(通讯员:刘庭舒)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情暖夕阳:聚焦老年人需求,共筑美好晚年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情暖夕阳:聚焦老年人需求,共筑美好晚年(通讯员刘庭舒)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科技日新月…

最新发布

故事未完,再续琅琊
设计师杨红强曾说:“选择朱家林村进行乡村振兴就是因为看中了她特别“穷”的特色,这里是中国最广大农村的典型代表”。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朱家林村焕然一新,村里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脱掉“…
【暑期社会实践专题】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时代责任​——南工程学子深入了解红色遗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
耿天玉:采得百花成蜜后,身正为师树榜样
追寻红色足迹,探寻红色基因,安徽师范大学“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实践团队于7月16日实地走访师大优秀校友耿天玉,听她讲述作为一名教师和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且将热血付青春,朝气蓬勃展亮色记者了解到耿…
七月盛夏,故事待续
7月13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琅琊调研团”来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村开展为期十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炎热的七月,我们一行十二人告别学校轻松的生活,踏上前往朱家林村的路程。城市的繁华…
勇气,勇敢,突破!
实践第二天,我们步行前往实践第一站——村委会,这也是我正式迈开脚的第一步。当其余人大胆走进村委会时,我心想:这么多人都进去是不是不太好,感觉像是逼问,到底要不要进去?最终,我还是选择站在外面,…
初遇,朱家林
为响应学校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也为给自己一个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新时代下农村发展新形式的机会,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山东理工大学“琅琊调研团”于7月13日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党员杨穆龙:九秩传承师大精神,青春接续中文情怀
九秩传承师大精神,青春接续中文情怀。2021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党员校友寻访队邀请到了2006级中文专业的杨穆龙学长进行线下采访,听他讲述以青春奉献师大建设、传承中文情怀的动人…
走进现代田园,助力乡村发展
2021年的暑假,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共11名同学自发组成琅琊调研团,到达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村开展社会实践。我们以朱家林为核心走访了当地的多家企业及农场,并采访村民、村委、…
论朱家林内生式发展
从风景到人,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改变之大、之广。朱家林作为中国80%农村的典型案例,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齐鲁样板是否可以推广复制,助力更多的乡村发展。相别,恋恋不舍通过走…
我与朱家林的故事
每一次的社会实践都为我们提供近距离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每一次的社会实践都会学习到在学校书本中无法汲取的社会经验;每一次的社会实践都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良好方式。这个暑期,我与另外10名同学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