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的一个上午,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一行五人经过前期详细的准备工作来到了黄冈市文化中心进行参观、采访,并对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进行了线上直播解说。阴雨绵绵了半个月的黄冈也终于放晴,天空一扫往日阴云,大家的兴致也随着高昂起来,不自觉忽略了空气的闷热。
“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基地”,著名民俗文化学者曲彦斌如是说,为了更深刻的了解黄冈市各级非遗的生存与保护现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我们选择了黄冈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本次行程的第一站。队员们身着本次“三下乡”调研团队的定制服装,经过精心的前期准备和预热,我们顺利来到了黄冈市文化中心,开启了我们今天的第一站——黄冈市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黄冈民俗馆)。
黄冈市民俗馆作为湖北省首家公益性民俗博物馆,下设民俗展厅、非遗展厅、名人展厅、美术厅。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硕果累累,已累计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460个,国家级保护名录9项,省级保护名录35项,市级保护名录94项,县级名录528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人,整理出版非遗专著20本。我们主要参观了其中的非遗展厅,非遗展厅内主要陈列着黄冈市内的各级非遗代表性展品,如:湖北大鼓、红安绣活、黄梅挑花、蕲春艾灸、英山缠花等。
自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非遗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各种形式的宣传也都被运用到非议的宣传过程中。但是我们在发放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对黄冈市的非遗了解并不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宣传渠道较少、较单一。因此我们在参观完展厅之后,通过抖音直播的形式,由涂思倩同学主持,带领观众线上云参观非遗展厅,之后又由涂思倩为当地游客宣讲、普及《非遗法》的基本知识,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了黄冈群艺馆下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得到了中心主任的热情接待,我们对他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张主任作为深耕非遗普查、传承、抢救工作十数年的非遗工作者,联系自己工作中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黄冈市非遗发掘、保护、宣传、传承的现状;保护中心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努力;《非遗法》在具体的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以及自身在长期的非遗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张主任结合亲身经历给我们介绍了在非遗的发掘、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这么多年的工作也看到,我们黄冈的非遗项目很多,但是就是因为第一没资金去支持,第二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投入,就导致很多非遗还没得到保护,项目就逐渐消失、传承人也相继去世。还有很多项目保护到一半,传承人就去世了,很多东西根本没留下来。”
对于《非遗法》的相关问题张主任结合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国家层面对于非遗是十分的重视,我个人从黄冈市刚开始做非遗工作开始,我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到现在十五六年了。就我的了解,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方面,国家层面、各省都十分重视。但是到了各市县,重视程度开始层次不齐。有些地方的领导就非常重视非遗,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非遗法》颁布之后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因为《非遗法》并不是硬性规定,包括咱们湖北省2012年也出台了非遗保护条例,我们也了解到各地级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条例。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一些保护条例都是大同小异。”(详情请见后续访谈专栏)
张主任作为奋战在非遗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他的见闻和感悟给了我们的调研增添了几分厚重感,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在与张主任的告别声中我们告别了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晚上我们整个团队在一起总结了第一站的调研成果,分析了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避免后续的行程在遇到相似的问题。之后我们分工合作,完成各自负责的任务,为第一站的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的调研也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我们的热情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退,我们会继续前行,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继续保持高昂的姿态,为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宣传、传承做出贡献!接下来会有本次调研后续几站的分享,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9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