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再见!”看着屏幕上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可爱面庞,听着他们一声声欢快却又不舍的道别,我才终于意识到,这一次的支教活动到这就彻底结束了。没有想象中的哭泣、呐喊,没有想象中的依依惜别、互诉衷肠,平淡到看起来就像只是平时放学时的一次简单的告别,但是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酸涩满怀。
在支教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支教团一起探讨过一个问题,“我们能为这群孩子做些什么?”短暂的知识补习?含糊的知识讲解?没有效果的浪费时间?在多次讨论之后,我们最终决定采用创新教育课程,利用短暂的教学时间,让参与支教活动的孩子们尽可能地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与创造力,同时也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关于未来的种子。
一支年轻的队伍,因为这样一个渺小而又伟大的情怀,就这样踏上了暑期支教的旅程。在多方沟通协调之下,我们最终来到了本次支教活动的目的地——肥西县桃花镇,在红雨斋书屋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支教生活。
作为“过来人”,支教团深知向这些孩子讲解实验知识的难度。某些知识对我们来说可能就像1+1=2一样简单,但是对这群平均年龄只有十岁的孩子而言,就像在学高数的微积分,难以理解。这个时候的实验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书本上简单易懂的文字,我们需要用立体形象的语言将它变成孩子们可以理解并消化的知识。如何选择上课的实验题材、如何将专业化的语言与枯燥的知识教授给他们、如何让孩子们保持专注度等难点困扰了我们很久。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们改变了最初的教学方案,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比如在科学实验的命名环节,“点水成冰”,“神笔马良”等像魔法一样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在课前就保有极高的热情。在课程中,类比定义的教学方法,使“过饱和溶液”、“溶质”、“析出”等专业名词呈现出更立体的形象,传统文化与现代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缓解陌生的知识带给学生们的焦躁与不适。在一些动手实操环节,各种神奇的实验现象直接点燃课堂气氛。环环相扣的实验情节,精彩纷呈的实验现象,神奇美妙的实验原理都在孩子们心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创新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教会孩子们某一方面的知识,还有探索“海底那八分之七的冰山到底是什么”的探索欲。我们开设科学实验课程的目的,也不只是带孩子们看一些新奇的现象,不只是将所学化为所用,在本次的科学实验课程中,我们更多的想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魅力,地理的奥秘与博大,电流电阻的互相搏斗,光学的神奇与美丽……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希望让同学们看到科学的“魔法”,看到各个课程美丽而又可爱的一面,看到知识的创造力,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结合的神奇教学,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父母的恩情,老师的博爱……在课程中,同学们有时似懂非懂的看着我们,眼神迷茫却又明亮,好像在消化理解我们讲授的课程,又好像在思考课程中的意义。有些问题的答案一时可能找寻不到,支教团也更希望他们自己不停地去探索发现,在未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支教不过短短一周,教给孩子们的知识他们未必能全盘吸收,但我们认为教授新奇的课外知识,就好像在播撒未来的种子,多元化的教学,情感共鸣式的体验,总有一些能在这个暑假常驻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这颗种子什么时候生根,什么发芽,什么时候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不得而知,但梦想可能在这时候,已经悄然启程,奔赴未来。
少年奔赴梦想的同时,我们也在放飞理想与情怀,不管未来怎样,此刻,我们一路同行,奋战到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4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