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推文稿
编辑:游沐风
7月5日,调研团队按照前一天的预约顺序,分别对刘新建老先生、熊承早老先生和蓝印花布经营者进行了访谈。路途间对凤凰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早晨,团队成员携水果礼物再次登门拜访刘新建老先生,并展开专项访谈。从刘老先生口中得知蓝印花布在现如今的情况不算特别理想,手工产品的性质、定位也产生了变化;在技艺方面,自己以还原恢复传统中丢失的东西为目标,潜心钻研工工序,追求卓越与精湛;传承上刘老先生表示势必要自己的儿子将蓝印花布工艺完整地继承下去,并说明了学艺的重重困难;关于国家政策表示了理解,也指出了国家统筹条件下的一些不足。访谈结束后,刘老先生还对我们团队表示了理解与支持,成员们在与刘老合影后告辞,赶往下一处地点。
随后我们来到蓝印花布的品牌专卖店,和老板进行了简单的谈话交流。我们获悉蓝印花布在凤凰有着规模化的手工工厂,此前在外地也开设有连锁加盟,但因为疫情影响与旅游不景气,门店的生意多受影响,最后只剩这一家店面,工厂也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后疫情期间政府的补助和宣传也没有到位,或将面临清仓与歇业。
下午团队来到熊氏蜡染门店,再访熊承早老先生。熊老先生作为非遗传承人和认证艺术家,获奖无数,享誉国内外,虽已78岁高龄,但仍然精力十足。访谈过程中,熊老先生提到当初因为兴趣而潜心研究蜡染,希望能够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以自己为老师,精益求精,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与认可。熊老先生把作品的商业价值作为一种补充,认为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民族技艺、向更多人展现民族的文化。之后熊老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历年来各类报刊、频道采访的记录、各界人士拜访他的留念,并带领成员亲手感受传统蜡染的制作,令我们拥有了一份珍贵的体验,受益匪浅。团队成员将在明日前往领取与熊老先生共同制作的蜡染画作。
在告别熊老先生之后,调研团队回到住处,开始文案整理以及后续行程安排等工作。
2021年7月5日实践日志 访谈:蓝印花布传承人刘新建、蓝染工艺品店老板、蜡染传承人熊承早
记录人:杨梓欢
今天的工作应该算是进入正轨了,昨天我们在古城里转了半天,从文星街20号到“青时”老板娘的指引,从“蜡魂”王曜大师再到东正街8-1熊氏蜡染熊承早,我们只能找到这几处跟湖南传统印染技艺相关的场地,昨天约好了今天对刘新建大师、蓝染工艺品店老板和熊承早爷爷进行访谈,昨天很粗糙很粗糙地准备完访谈内容,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实地采访的经验,我觉得写访谈问题就像写四辩质询稿,要在脑子里模拟与被访谈者的攻防,还挺复杂的,不过我们确定了几个大方向:个人与生活、传承与保护、政策与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扶贫和向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创新与展望。分了这几个大板块之后,下面细分的问题就随机应变吧。
第一站是刘新建老先生,他和他的父亲都是目前凤凰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跟他约的是上午十点,我们买好水果就径直前往文星街20号。上午访谈的任务分配是:我和冯皓洋负责交流,程阳负责摄像,游沐风负责记录,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刘老师觉得,现代社会人心太浮躁,很多人来学其实都是图新鲜感、图好玩,做个一年半载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是导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困难的原因。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吗?刘老师说他们非遗传承人按照要求必须带徒弟,他也在教自己的儿子从事这一行业,但仅凭一己之力想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所以关于政策方面,虽然政策的补贴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刘老师觉得也不在乎,也不怪政府,政府需要考虑全局,他们现在也在努力帮助非遗传承。总的来说,王老师虽然表面上说自己已经看得很开,不求将这项技艺做的有多好,只想潜心恢复过去已经失传的作品,还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去北京办一场蓝印花布专题展览,希望未来能看到刘老师的作品吧。跟刘老师拍完合影后,我们就告辞了。
随后我们又前往昨天已经踩好点的蓝染工艺品店,我们昨天在古城里转了很久,好像只看到这一家蓝染工艺品商店,我们跟老板谈了大约十分钟,了解到他们是一家产业化的公司,有专门的工厂,还与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合作设计款式,甚至曾经工厂规模还达到四百多人。但是,疫情爆发后,他们的生意直线下滑,整个凤凰县本身有五家店,现在只剩下他一家了,其实之前人们(少数民族居多)还是很喜欢这些工艺品的,师傅们也做了很多创新,就是疫情对整个凤凰县的旅游业和工商业影响太大了。老板说,他现在生意不好,正在清仓处理,处理完也准备转型了……。
采访完老板,我们上午的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我们把录音发给家里的四位队友,让他们转换成文稿方便使用。中午他们三个去“青时”买了几件纪念品,买完之后我们就绕着沱江转了转,吃完饭就回酒店休息了。
下午跟熊爷爷约的是两点半,一到店里我们就开始访谈,熊爷爷给我们讲了他为什么要学蜡染,他说自己就是单纯喜欢画画,碍于成本也没有拜师学艺,而是自学成才,自己制造工具,模仿齐白石画画,然后抱着“要出人头地”的心理接触了蜡染,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在他落魄的时候,一位人民日报的记者慕名而来,出高价买走了他的一副蜡染作品,这是他第一次觉得,原来干这个还能赚钱,这更加坚定了他当初的选择没错。熊爷爷到目前为止创作过三百多幅作品,其中有的就像他的儿女一样,不舍得卖出去,熊爷爷还给我们展示了他的采访被翻译成日文向国际上传播,甚至还有好多外国学生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熊爷爷说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符号,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结晶,向世界展现传统文化的美,也是他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需要做的。看着满墙的荣誉证书和媒体报道,我们既感到幸运,也觉得很敬佩,眼前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是一位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沉下心来做手艺的匠人,在他身上,我看见了真切的“工匠精神”。
访谈结束后,我们开始上手体验蜡染技艺,先用铅笔在画布上描好图案,然后用特殊工具沾上融化的蜡将图案描绘出来,然后在进入印染环节。由于后面的工艺比较复杂,还得等画布染好后脱蜡,所以我们就约好明天上午再去拿画。蜡染的过程的确需要耐心和细心,熊爷爷说他曾经做过一副1.2米宽,2米长的画,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想,其实像这样的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其特点就已经注定了是少数人的坚守,只希望这份坚守能走得远一点、体面一点,希望这份坚守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向世界各地,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3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