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我在那天认识了我所教的那个初中一年级学生。他活泼开朗,调皮幽默,一经接触我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给我带来的感觉——纯粹的喜怒哀乐,无所顾忌地表达,不同于成人那样处处充满隔阂、防备,带着面具生活的那种真实感。
虽然我喜欢这孩子,他也挺喜欢我,可在开始教学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头疼的事。比方有时候他特别让我头疼——刚开始上课他还能保持十来分钟的认真,稍微熟识了点,不到三五分钟他就能给你插科打诨、嬉笑胡闹。
我和他好好商量过应该怎么样做,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商量,但没过多久,他就好像是和我玩游戏似的,特地违反约定,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会如何处理,要么便把我和他的约定抛到九霄云外,单纯因为这样,一节课里,可能就浪费掉了十来二十分钟。
虽然我觉得自己还算挺了解孩子的,而且也觉得自己多少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什么孩子大脑皮层还未发育成熟,所以注意力维持不了多久啦;孩子很容易被某些生动,意外的事物转移注意力啦;控制自己情绪也是孩子大脑皮层发育成熟之后,才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些孩子习惯自己亲身经历来学习,有些孩子则习惯通过听讲或阅读来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因而,我还特地反省自己,是自己上课太无趣了吗?那我是不是应该增加点有趣的元素?我和他沟通的方式不对吗?那我应该怎么样沟通比较好?我教育的方式不对?我该改善自己的引导方式?
但那时候,即使了解得再多,还是有那么一两天被气得不轻。
这期间我发觉,其实当老师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因为老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有些孩子确实很乖很听话,而有些孩子,需要老师调整自己状态,与孩子达到某种和谐,这些都需要不断通过一次次经历来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应该怎么做更恰当一些。能否做到这些是能引导孩子进入状态的好老师与平庸老师的区别之一。
在后来相处的日子里,我倒没因为这孩子的顽劣而对他改变态度。就事论事,撇开他让我伤脑筋的事,平常我倒能和他相处得挺好。
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大多数孩子都认真练习,用心实践,不断尝试,而这位小朋友就倾向于按照最初理解的方式行事,不怎么总结反省,钻牛角尖里就出不来,坚持个三五分钟就忍不住发脾气,闹着说不学了,吵着说要放弃。相对于其他小朋友而言,他确实没有很好地反思与总结,没有沉浸某一事物直到取得成果的动力与意志。
那段日子,我深深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任重道远——“教育”不仅仅囊括学校,老师以及硬件设施,还包括“家庭教育”。走进学校的孩子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往往带着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习惯、信念、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等诸多差异走入校园。这些差异或许会导致他们对课堂学习水土不服,又或许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极大助力,或许帮助他们与许多小朋友愉快相处,又或许让他们和很多小朋友矛盾不断。
我认为,教育不止是一代人的事,老师教给学生的从不止步于课上说的东西,也许是某位老师对某位同学产生一丁点有益影响,然后这位学生长大,成家立业,带着这点正面积极的影响,影响着他的下一代。这点助益或许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或许是学会某个技能,又或许是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从这方面讲,乡村教育不仅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7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