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黄春晖,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通讯员:舒镇洋)1945年的9月9日9时,三九良辰,曾饱受战争之苦的南京城,彩旗招展。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签署投降书。至此,抗日战争终得胜利。但早在十几天前,也就是1945年8月21日,关于日本的投降书,以及中国战区受降的各项具体事宜已于湘西的一个边陲小城完成。在这里,中日双方展开了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从此将大局逆转;在这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订受降条约。
这个边陲小城,就是芷江,在这里发生的著名事件就是“芷江受降”,芷江也因此成为中国战区第一个受降地。“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图1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内一幅描绘芷江受降仪式的油画
为什么芷江会战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
一、历史背景
芷江,是湘西群山深处的一座小城,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和雪峰山脉西脉之间。潕水河自西向东蜿蜒芷江全境,至黔城汇入沅江,这里自西汉建郡以来,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通往西南诸省的边陲要冲。芷江作为通往西南诸省的必经之地,军事地位尤显重要。
二、为夺取制空权而建的芷江机场
1934年,最早认真研究抵抗日本侵略的军事家蒋百里曾预言日本必将侵略中国,中国的抗日战争必须是持久战,他在御日国防建设中极力主张“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中国战时大本营宜设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带。”同年,蒋介石电谕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为将来绥靖川湘黔三省边境计,令在芷江修建飞机场。” 但由于当时技术力量薄弱,只建成了一个800米见方的飞机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烽火四起,全面抗战由此开始。时任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陈纳德建议蒋介石,在湘西芷江设防,加速扩修军用机场。于是,蒋介石紧急电令湖南省政府:“将芷江机场由现在的800米见方,扩修为1200米见方的大型军用机场。”在面对缺少施工器械的条件下,近两万名精干劳力汇集芷江,花费近十月的时间建成了远东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
亲自设计并指导芷江机场建设的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司令陈纳德,对此颇为感动。他在回忆录中称:“中国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平山整地,开出了一个有5千英尺跑道的机场,以安置那些还在洛杉矶巴夫洛工厂制造的飞机。”陈纳德感慨:“我们在华的百余个机场,都是千千万万中国男人、女人和小孩流着血汗,辛苦地徒手筑成的。”
然而,对任劳任怨的中国人来说,内心只有一个期许:机场建成后,能扭转战局,早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图2 抗战期间驻扎在芷江机场的美国飞虎队员奔向飞机迎击日军战机
三、湘西会战伏笔
从1940年开始,芷江机场经历多次加固扩修,成为仅次于昆明空军基地的“盟军第二大军用机场”。1944年初,大批中美空军进驻芷江机场,中美空军的鲨鱼式、野马式战斗机等,先后汇聚于此,最多时达三四百架。
美国“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将驻芷空军的作战区域划定为“以华中特别是黄河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地区”,旨在夺取华中地区制空权、空战歼敌。此外,驻芷空军还担负对日军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及长江、湘江、洞庭湖等水路运输线的轰炸和封锁,切断日军后方补给、阻滞其南下西进,支援中国地面部队作战。芷江机场成了日军的心腹大患。
彼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为巩固大陆战场,覆灭中国空军基地,1944年4月,日本下达“一号作战命令”,调集50万兵力,发动豫湘桂战役。激战之下,长沙、衡阳相继被日寇占领,柳州、桂林先后失守。
同时,中美空军在华中华南的几处重要机场均遭日军破坏,芷江机场成了当时唯一的前线机场。对日军来说,摧毁芷江机场,已势在必行。1945年1月29日,日本决定发动“湘西会战”,企图合围芷江机场,摧毁中美空军的战略基地,并一举占领湘西,威胁重庆,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
四、最终一战
芷江危在旦夕。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任命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总指挥,下令死守芷江机场。何应钦深知,这一役事关全局,为确保万无一失,廖耀湘的新编“王牌”第六军作为总预备队,连同轻型坦克、无后坐力炮,被C-46型运输机从昆明运到芷江。这种大规模的立体军力补充方式,在当时尚属首次。
4月9日,湘西会战拉开序幕。中国军队集结20多个师、总兵力近20万人,利用南北横亘、蜿蜒七百多里的“雪峰天险”,节节抗击,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展开“芷江保卫战”。
驻芷空军的飞机则倾力出击,对湘西雪峰山战役区日军阵地,进行连续地毯式轰炸。据统计,会战中,中美空军共出动战机2500架次,投弹100多万磅,发射机枪弹80多万发,重创日军,迫使其溃退。
激战两个月后,日军以彻底溃败而告终。中国军队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与军力装备的优势,奋勇杀敌,共击毙日军12498人,伤23307人。巍巍雪峰山,日军滑铁卢,芷江保卫战被当时美国《纽约时报》视为“中日战争之转折点”。国内外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予以报道,芷江闻名遐迩。
湘西会战击溃了日军主力,不仅挫败其占领芷江机场的阴谋,还提高了中国军队“反攻之士气”。芷江,成了日军丧师折兵之地。仅仅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就传到中华大地、传到芷江。
为什么选择在芷江进行受降典礼?
选在芷江这个并不出名的地方商讨投降细节,主要是因为芷江建有当时远东盟军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也是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重镇,还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性胜利的雪峰山会战(即芷江保卫战)的战略总部。
最初,中国战区受降地并非芷江,而是选在江西玉山。对此,国民党不少高层人士提出异议,因为玉山处于敌占区,大部分日军还很顽固、傲慢,不服输。如果在日军占领区内进行受降,不利于受降安全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在心理上给降使造成压力。再者,玉山远离后方,通讯、交通十分不便。
对于国民政府高层要求改变受降地点的呼声,魏德迈持同样意见,建议蒋介石选择芷江作为受降地点,并陈述了理由:“芷江机场保持完好,大小飞机可随时起降,便于受降要员及降使进出。且芷江机场空军实力雄厚,有数百架可以随时起飞作战的飞机,向日军降使展示空军实力,可对日军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争取受降的主动性。同时芷江有湘西会战克敌制胜的战绩,刚结束的芷江保卫战,打得日军损失惨重,让日军在此地投降,能让他们体会到失败的滋味。骁勇善战的国军73军、74军、100军、18军、新6军和26军,仍然驻扎在附近,全部美式装备,拱卫芷江。”
当时的报纸称:“芷江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广大机场银翼相接,极为壮观,城郊新车奔驰,新装备之战士荷枪站立一派朝气”。在这个令日军“谈虎色变”的地方受降,可向侵略者展示武力,日军见此“必凛于中国实力,有所戒惧”。
“完胜之地、交通便利、军力雄厚、安全可靠。”听了魏德迈一番陈述,蒋介石进行了概括,最后决定受降地点定在芷江。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历史在那一刻定格芷江,一夜之间,胜利的荣光降临到了这座湘西小城,百年民族耻辱得以雪洗。
潕水明山,祥启中兴,永志受降三楚地;国家名族,奋平外患,还期耀德五州畔。和平之城,受降圣地,抗战胜利丰碑永伫芷江。
图3 芷江受降场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