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葛涛 赵昱博 摄影: 孟芮宇 郑美婷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认识该战略的实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对话民众了解民族特色村的历史变迁,2021年8月中下旬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创新奔腾”调研队于前往浙江临安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浙商大学子选择浙江这个全国共同富裕省域范例,走进特色畲乡,挖掘村落蝶变密码,了解村民生计选择,用经济专业理论知识付诸社会实践,展望畲乡新窗口的经济发展变化历程及当地未来开发前景情况。
传承民族文化,感知两山变革
走进环境清新、依山傍水的众社村,最吸引人的就是村内浓厚的民族风情。山间竹子,茶园掩映在云雾间。实践团队首先采访了村委,了解村内的基本概况。村中以特色民族乡情和特色山林作物为主要发展特色。种植有雷竹、天目山茶、山核桃等主要经济作物。村委说:“本村曾面临传统的农作物滞销的困境,过去村中种植的大多为毛竹,有许多如扫帚、椅子等用毛竹加工而成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村内基础的加工业面临亟需转型的现状。”为了实现村内居民生计方式的变革,村委响应国家两山理论的引导,积极挖掘村内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优势资源,鼓励村民共同进行村内建设,保留村内原生态民族风格基础上,实现生活生计方式的创新。
沿着水库沟渠,实践队员走进当地村民的家中,通过采访和问卷发放,询问村民文化传承和生活状况。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告诉队员:“近几年村内的娱乐活动和民族表演政府都非常支持,几个畲族村联合进行少数民族表演,消失已久的歌舞表演形式重新点燃了村庄,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都将进行庆祝活动。”在这种文艺复兴的活动中,失传的民族语言也得到了人们的新的重视,吸引了青年进行学习和发展。
根据实践队员的深入走访,了解村内的青年人多选择就近就业,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不明显,但是由于长期缺乏体系化的产业,多数为基础家庭作坊的村内缺乏就业机会,使得老龄化趋势有所加深。
村内基于两山理论不断挖掘发展潜能,利用城郊的独特地理优势贯通城乡,开辟新型城郊农业和旅游业,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开辟崭新的时代篇章。
深入山林之间,探寻致富密码
在临安板桥镇的最深处,分布着一个特殊的村庄——葱坑村,曾经该地因交通不便,设施落后较少有人居住,受制于地形限制难以大规模发展农业和工业,多年未通自来水,年轻人多数在外谋生,少数居民或沿省道经营生活,或零星分布在山腰,靠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生。村内年轻人流失、老龄化现象严重。直到特色农作物白杨梅的引进,才给了这个村庄新的发展机遇。
据果农杨叔叔阐述:“葱坑村近年来积极产业创新,充分发挥当地以白杨梅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引进机械化采摘技术,我们平时销售渠道也多种多样,有些在路口出售,有设置基地吸引游客上门采摘,更多的是利用镇上集散中心和快递网店。多年来打响了白杨梅的品牌,我们每家每户都有参与种植。”该作物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产品这块,有保障基本粮食耕作的基础上,引进高山蔬菜,特色竹笋、茶叶、山核桃等作物的种植。并且在专家的指导下改良品种,帮助村民实现致富。
此外,临安本地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策略,关闭了许多造成污染的基础加工厂,选择基于旅游业而激发出了多种附加产业,如农家乐、民宿产业、特色种植业以及相应的特产销售产业,拓宽了致富渠道,为当地的乡村振新有着模范带头作用。村委告诉实践队员:“美丽乡村政策已经深刻影响了葱坑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许多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纷纷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村庄改头换面。我们相信村庄的未来发展会越来越美好。”
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变革中没有选择消亡,无数扎根乡间的“守望者”用实际行动唤醒沉睡发展潜能,带动村民选择正确的致富之路。我们感知到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深刻含义,愿意尽己所能地发挥自身力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将奋斗作为青春底色,融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5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