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意识亟待提高,法律普及刻不容缓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你问法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1年7月17日至2021年8月6日,以大学生为核心调查对象,对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态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现阶段居民大众对法律的知晓程度,探究当前社会对于法律的接受情况,零距离倾听青年人想法,厘清大众需求,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探索普法释疑互动公众号建设的多样思路。
团队于2021年7月19日于线上、线下同时公布了“关于普法释疑公众号的用户调研”的调查问卷。8月6日,问卷调查结束,组内成员立刻召开线上会议,抽取其中与大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相关的问题,对其结果进行汇总、探讨和分析。运用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和部分社会公众接受法律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研究。
根据研究,团队总结出如下社会现象和结论:
第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待提升。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的统称。根据问卷问题二“您觉得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的调研结果,56.2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一般,10.94%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薄弱。二者相加,受访者中有近七成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有待提高。由此推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仍具有极大的改进空间,普法教育、法律知识进课堂等多种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第二,维权意识有待提升。根据问卷问题三“您在自己爱车被恶意刮损,案发地点无监控,警方无能为力时,如何处理?”的调研结果,超过七成受访者倾向于采取法院上诉的渠道,以向物业公司请求损害赔偿,维护自身权益。另有12.5%的受访者执着于继续报警,直到警方立案侦察为止。这两者处理方式均是受访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表现,也是正当的、应被鼓励的维权方式。不容忽视的是,仍有约15%的受访者,脑海中的第一位解决方案并不是通过合法途径维权。不管是选择默默哭泣、愤懑大骂,还是选择划损他人车辆寻求心理平衡,都是消极的,或是违法的,不仅不能维护自身权益,更有可能损害到他人利益,导致不良后果,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根据问卷问题四,“您在东南亚一岛国旅游时,遭遇某当地景点专门欺宰中国游客、恶意索要入园小费的恶行,且导游事发时沉默不语,事后搪塞、不愿处理时,您会如何做?”的调研结果,同样反映出维权意识有待提升。以上两个问题,由日常生活的常见问题改编而来,从基本问题切入,折射大众对于维权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第三,获取法律知识途径呈现多元化态势。根据问卷问题十二,“您从哪些渠道获取法律知识?”的调查结果,常见主流媒体如书籍、报刊、电视节目等仍占有较高的比重。值得关注的是,新兴渠道如视频网站、公众号、普法讲座等,在民众中获得青睐。高达70.39%的受访者关注到互联网普法博主,如罗翔老师。超过四成受访者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取法律知识。从单一到多元,从书面到网络,大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正呈现多元化、新兴化趋势。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紧跟时事,牢握政策,积极跟随党和国家关于普法事业开展和建设的指示,学习其中蕴涵的精神。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唐一军做了《关于“七五”普法决议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唐一军指出普法建设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四项成果:一是党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重大主题普法活动扎实开展;三是“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四是法治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你问法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此报告,凝练其中的思想精髓,以报告中提出的四项成果为核心和出发点,回归项目本身,结合专业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力求在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号中实现上述成果,在服务大学生、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取得成效,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0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