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这则流传甚广的对联中提到的走马灯,便是本次调研的主角。7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支教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潘集区文化馆,在太平回民小学曹聪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非遗传承人张文道,一起探寻走马灯的奥秘。
灯轴一转贯古今
“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走马灯,秦汉时期称之为“蟠螭灯”,到了宋朝又叫做“马骑灯”,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画面,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又名为“走马灯”,并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走马灯这个名称是何时提出,张文道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向记者介绍道,现在公认的说法是从宋以后开始提出,但是他认为,这个说法应该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开来了。“对联讲的是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人,既然是普通人家出的对联,说明在当时已经颇为流行。”说完后张文道又爽朗地笑,“这也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
据张文道的介绍,走马灯2017年开始申报,18年便获得了淮南市政府的批准。“前几年,我制作的走马灯被带到台湾去展览,当时那个展区人山人海的,挤都挤不动。”回忆起在台湾展览的经历,张文道自豪地说道。
冲出困局再革新
走马灯制作精美,投射的画带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又因其庞大豪华的外表,常常出席多种大型场合,在古代,走马灯多出现于宫廷之内或大富大贵人家的门廊厅堂之中。但由于其体型庞大,不易携带,且工艺复杂,会制作者寥寥,近年来已是难得一见。张文道告诉记者,走马灯的制作需历经选料、泡料、剪裁、拼接等九道工序,在所有材料都准备齐全的情况下,一个一般规格的灯也得三四天才能制作完成。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便是传统原材料的缺失。”张文道拿起一个白炽灯,向记者介绍走马灯转动的原理。走马灯之所以会“走”,是利用了热空气产生的气流推动轮轴旋转。在之前,制作的工人们会用蜡烛作为加热空气的工具。“据悉,现在大多使用白炽灯代替蜡烛,其稳定性高且持续性好。“白炽灯的瓦数60W效果最好。”张文道说,这是他实践摸索出来的,但现在节能灯的普及使得白炽灯越来越少,而他现在的库存也不多,“不知道还能做几个。”
越是困苦,越能见真章。张文道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此路不通就换一条路”,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替代品,也一直在改善制作工艺。他在灯下面装了一个小夹子用来调整蜡烛的高度,使成像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走马灯的叶轮使用的是铝箔板,因为这种材料完美契合叶轮应当又挺又轻的需求。“两层走马灯走向不一样的秘诀在于叶轮切口方向不一。”张文道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说道,他在叶轮上方加了四根吊线,使其不易变形。他还创造性地在走马灯上安装了螺丝,方便拆卸和安装,还方便替换剪纸的内容。“不然这么大的一个物件,我怎么带去台湾的。”张文道乐呵呵地说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99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