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古称“宛丘”“陈”,是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建都和长眠之地,6500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兴庖厨、画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千年后的今天,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都会在这里如期举行,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群众都会来此祭拜人祖伏羲,这时候人们总会争相购买一种黑底泥玩具,当地人形象地称呼它泥泥狗,据说这也是远古伏羲氏遗留下来的图腾文化。泥泥狗是来自淮阳民间的一种手捏泥玩具,它造型奇特、古拙纯朴,具有浓厚的乡土民俗气息,素有“真图腾、活化石”之称,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阳人捏泥泥狗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古老传统的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延续了几千年。
为了领略这从远古走来的艺术“活化石”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出的无穷魅力,激活伏羲文化活力,传承多彩非遗,2021年7月,我跟随“讲好黄河文化,传承多彩非遗”实践团队在淮阳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泥泥狗散发出的无穷魅力,更让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鼓励非遗传承人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波助力,探寻非遗发展的新途径。非遗传承长路漫漫、任重道远、道路阻且长,必须只争朝夕、久久为功。
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那非遗就要断绝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非遗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土壤和环境。我与实践团队在淮阳进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泥泥狗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对其发展的建议,当地人对泥泥狗的发展虽持支持态度,但其发展途径却少之又少,其传承也遭遇困境。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大批充斥市场,无形中对民间玩具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需求市场越来越小,加之泥泥狗的捏制没有可依据的规律,全凭口传心授加上自身的不断学习实践获得,所以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探寻泥泥狗的制作工艺,挖掘泥泥狗所蕴含的民俗故事,了解其保护、发展与传承面临的困境,寻求解决方法,我随实践团队分别拜访了泥泥狗传承人许述章先生、工艺美术大师邵波老师、房氏泥泥狗传人。拜访邵波老师时,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制作泥泥狗的初衷,如何将泥泥狗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走向大众视野,与世界对话,是邵波老师一直追寻的目标和方向。在邵波老师看来,艺术的发展其实就是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的过程。在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中,他不断地寻找着捏泥泥狗的创意和灵感。他在制作时大胆创新,在保持原有造型和艺术表现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入陶器烧造技术,以陶土为原料并加以陶艺化空心处理,相比较而言,高温陶质的泥泥狗结实轻便,色彩也不易脱落,外观与传统的泥质泥泥狗几无区别,但收藏与艺术价值得以上升到新的高度。相比于邵波老师将泥泥狗制作工艺进行创新,许述章先生与房氏泥泥狗则坚持泥泥狗制作的传统工艺,在泥泥狗的外观和造型上基本没有做出改变,还是祖传下来的那样,造型大胆变形,着重表现重点部位,纹样和线条很是概括简练。
十天里,我不仅随实践团队拜访了邵波老师、前往许述章工作室进行泥泥狗研学活动、参观房氏泥泥狗制作工艺并帮助其直播带货,还设计了泥泥狗宣传视频及相关文创产品,提高泥泥狗的知名度,探索更多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参观了太昊陵、平粮台古迹、李之龙纪念馆等,为身边的同学普及伏羲文化知识,介绍泥泥狗的制作工艺,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淮阳泥泥狗,了解伏羲文化。泥泥狗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它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我们要从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愧对先民留下的财产。
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近距离深入了解了国家非遗泥泥狗,也正是这种近距离接触让我意识到非遗的保护、发展与传承不是单靠哪一个人就能永远“走”下去,而是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非遗传承长路漫漫、任重道远、道路阻且长,必须只争朝夕、久久为功。只有认清泥泥狗的历史和价值后,才能说这项民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有多重要,保护好这项民间艺术有多重要。只有加强泥泥狗本身的艺术审美和艺术感染力,不断适应商业社会的发展又保持特有传统,才能永久传承下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脚踏实地、重在行动。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衰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更多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学习一些传统技艺,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95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