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载交通规划勘探记事
£文/吴光圳
刘正银,男,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究员,兼任岩土工程所(岩土公司)党支部书记,主任。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立志服务于山东交通建设事业,长期从事艰苦的公路勘察工作,工作中任劳任怨,无论是三九寒冬,还是酷热三伏,始终战斗在勘察一线。工作中始终将质量放在首位,将技术创新贯穿于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全过程,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勘察设计产品和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参加工作以来,连续多年获院嘉奖:济南燕山互通立交桥获2009年全国公路优秀勘察三等奖;国道206线获2011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济南黄河三桥分获2013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国道104济南零点立交至燕山立交高架桥工程获2013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2008年获山东省抗震救灾模范(享受省级劳模待遇)、山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交通厅记三等功一次;2014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兴趣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地质,还是要从兴趣和热爱出发。”地质是一个很苦的工作,但是刘正银主任从没有觉得地质因为苦,从没觉得地质是一个“不需要兴趣”的工作。作为一线工作者,忙的时候一年365天,刘正银主任有360天都在出野外工作。工作的地点是深山,是树林,是那些公路还没有修到的地方。“我们现在走过的路,将来就是一条条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将来自己走在这些路上,想着曾经做过的工作,将是无比幸福的。”刘正银主任就是这样带着兴趣和热爱去工作的。兴趣就像是一块敲门砖,它让你更扎实的学习理论,更好的服务实践。不论是地质工程还是地质勘查都是非常苦的野外钻研工作,外业比较多。如果说没有兴趣,工作只能是工作,是一项劳心费神的机械劳动,如果没有兴趣,对各种地质现象熟视无睹,那不论是工程地质还是地质工程,都不能够熟练地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有效的解决各种地质问题。
夏练三九,不辞辛苦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但是三伏天,也是全年中工作最繁忙、最辛苦的时段。朝八晚六成为日常,中午坐在出外业的车上眯一会是最幸福的事。七八月的天,三十多摄氏度,设计好的路线上,不管是树林,还是深山,或者是成片的玉米地,只要是由孔位的地方,就有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身影。一身衣服穿一天,汗水浸透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草帽下的脸上总是挂着汗珠。“远看以为是要饭的,近看原来是搞地质的”,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这些就是刘正银主任曾经工作的日常。刘正银主任是如何保持这股干劲的?“这是一辈一辈地质人传承的东西,我们不能丢。”
这是一辈一辈地质人精神的传承。建国来李四光解决了国家的区域地质问题,使我们国家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发现的各种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从工程地质来说,通过不断实践,矿产资源勘查或者是基础建设都在迅速的发展。天气炎热或者寒冷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这从来不是停下来的理由。国家需要发展,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需要吃苦的人,需要担当和传承。
抗震救灾,大爱无疆
2008.5.12,这是一个让全中国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5月12日地震发生以后,刘正银主任所在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在5月16日赶赴灾区,对口支援北川县。作为山东省交通厅派到灾区第1批人员,刘正银主任等人带着最艰巨的任务,完成道路保通、贯通、修通,以完成灾区人员的救援和转移。由于地震影响,地质体的不稳定,各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堰塞湖堵塞道路,增加了工作的困难程度。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余震不断,特别是雨后更加的困难,超过5、6个立方米的大型滚石不断从山体滑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刘正银主任等人开展灾后工作。作为排头兵,一边进行勘探,一边不断往灾区的深处挺进。工作需要仪器,设备,车辆。这些东西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更加加剧了行进的困难。“进行工作一要看天上,二要看脚下,三要看侧面。看天上是要注意余震造成的滚石,看侧面是要看地质体是否稳定,脚下就是要看路面,看坑洼。无论是行车还是行走,都要注意一不小心踩空,脚下万丈悬崖的危险。”即使这样危险,刘正银主任说也从来没有想过后退。于工作,只有前期放线、定位,才能有后面一系列的设计、施工,所以一刻也不能耽误,一刻也不敢耽误;于人,是一场经历生死的考验,也是一场大爱无疆的行动,共赴灾区抗震救灾,哪怕贡献一点,也是义不容辞!
刘正银主任教诲我们,要有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要把老一代人好的精神传承下去,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地质人,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些传承丢掉的。时代在进步,但是精神永不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