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姚婳敏)为给小朋友们搭建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7月17日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完全小学分队的志愿者们,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肖堰镇肖堰完全小学,为“希望家园”的孩子们开设了传统文化系列课程。
“姓氏的由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名中能体现从古至今的家族变迁与社会变化,在姓氏中更是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姓氏的由来”这门课程就是志愿者为带领孩子们了解姓氏由来及其演变所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姓孟,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你们姓什么吗?”孩子们积极地举起小手,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大家都说的是一个字的姓,大家知道有哪些两个字、三个字的姓吗?”孩子们开始绞尽脑汁,志愿者也将那些大家从未见过的姓氏书写在黑板上,带领大家认识学习。
除了对罕见姓氏的了解,志愿者从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姚、姞的字形结构中,延伸探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与结构特征;并通过屈原名字的来历与故事来阐述氏的出现与消亡。除此之外,志愿者将姓氏等级划分与门阀制度的出现和家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学生了解历史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课堂上,孩子们也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古人的衣服”
穿着汉服的志愿者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们一阵惊呼。“大家知道古代人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吗?”除去对姓氏的了解,志愿者们开了一门课——“古人的衣服”,来帮助孩子们了解古代各形制汉服。
在课堂上,志愿者用图片展示中国各朝代各形制汉服,从当时形式政策、社会风气、思想观念中探究出对服饰的影响,对各朝代服饰特点进行归纳。例如: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中国与外邦交往频繁,使得服饰上也展现出大胆、浪漫、多元的特征;明代思想观念受程朱理学影响严重,因此服饰也大多呈现出包裹性强、保守的特点。
通过小组竞赛问答,上讲台默写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特点的记忆,并邀请身着汉元素服装的学生上台,向学生讲述现代人对汉服的改良,以及汉服与生活的融合。有不少孩子表示,自己是汉族,经过这一节课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了“我还以为只有少数民族才有传统衣服呢!”
“爱上小古文”
语言与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完整地保存在文言文之中。为帮助孩子们提高文学素养,在诵读、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启“爱上小古文”系列课堂。
上课之前,志愿者就将《千字文》选段抄写在黑板上。“老师,这根本没有一千个字呀?为什么你要在下面《千字文》呢?”“因为这只是一个选段呀,完整的《千字文》是由一千个完全不同的汉字组成的,而它的作者,是生活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周兴嗣……”一堂课从文章的创作背景开始步入正轨。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到“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志愿者引导学生逐字翻译理解,并从选段中了解各种自然规律与社会人文知识——“闰余成岁”中,“闰”是指古人历法上计算闰月与闰年的方法。
“爱上小古文”这门课的任课志愿者说:“选出的小古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内容上能对孩子们有所启发,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字体源流”
“大家知道不知道什么是书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书法课的基础上,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开了一门通识课程——“字体源流”。
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志愿者将每一种字体的形成时间、来源、特点及其产生原因以及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娓娓道来。例如:小篆的形成,就与秦始皇嬴政密切相关;秦始皇一统六国,为方便统治管理,实行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制度,小篆由此从大篆演化、成为官方认可的文字。
此外,志愿者通过拓本展示、笔画描绘等方法,带领孩子们了解各种字体特点,带着孩子们在一个个方块字中畅游古今。
据悉,此次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设,是硒行志愿服务队完全小学分队在支教教学模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和探索,是为山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继承文化基因提供的宝贵机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4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