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长飚又度玉门关
漫漫丝绸之路,是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文物画卷,风光画卷。玉门关作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四郡两关”之一,在为我国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故此,玉门关也被作为本次研学活动之旅的第一站。
由敦煌出发,向西车行九十多公里,我们到达了玉门关景区。
为了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玉门关,我们请了一位讲解员姐姐同行,为我们讲述发生在玉门关的历史。
展厅内,短短几步掠过无数春秋,玉门关自它诞生起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前人使用的大苣、历朝历代的货币、西方团队在这里留下的早期影像······黄沙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文物的留存更让我们体会到在岁月中玉门关的变化与发展。
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
在苍凉的沙石中,小方盘城孤独残破,当今也没有很大的观赏价值。但在汉代,它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海关、防御要隘。
站在小方盘城内部可以看到,它是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上图中右图里,我们可以看到的凹陷处,根据专家推测,是嵌入房梁的位置。这也就说明了,原本小方盘城是有上下共两层的。底下是办公区域,上面是瞭望台,士兵站在二层视野极佳,可以轻易发现远处的敌情,并及时通报给军官。
从讲解员口中我们得知,眼前凹凸不平的墙壁上,那些突出的地方是芦苇纤维。汉代人在修筑小方盘城时,就地取材,将周边的芦苇和着泥沙等筑成厚实坚硬的墙壁。
在小方盘城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当我们站在观望台向北眺望,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和稍近些的沼泽地。如若有敌人来犯,首先他们要翻越一条山脉,此时我方士兵已经发现敌情并可燃起狼烟,下一道关隘接收到讯息又会继续传递下去。敌军要进犯小方盘城有一条山脉、一片平原、一块沼泽三道屏障,需三至四天才能抵达,而在此期间,玉门关的守军已将军情传递至中央,即将等大就近的援兵。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此处被选作玉门关。
大方盘城,距离小方盘城(今人称作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 因相对较大,故名大方盘城。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三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三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有学者认为这是汉代河仓城,为储粮之地。
总结
活动中,小队队员们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在玉门关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厅和遗址、体验研学战鼓、聆听简牍课堂,与汉文化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了解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亲身感悟了丝路文化的恒久魅力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
虽然玉门关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在历史长河中多次迁移,甚至有的部分消逝在风沙磨砺中,有的部分遗存于世却也有些许破碎。但神奇的是,玉门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意象存在于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诗人的笔下。他们当中也有人并未去过那里,却用想象描绘出心中所思所想的玉门关。
当代的我们也有一份幸运,因为1907年4月,英国人斯坦因在小方盘城遗址发现了那枚标明“玉门都尉府”字样的汉简,认定敦煌玉门关就是玉门关所在地。1943年10月,考古学家夏鼐、阎文儒又在这里发掘出写有“酒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此后,史学界认定这里就是汉代玉门关,也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边读着古代诗人的诗去玉门关走一走,看一看,仿佛手边触及到的就是岑参笔下萧萧的西风。
第二关:西出阳关寻古迹
步行进入阳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骞的雕像。感叹其高大威猛之时,令人不免感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除去纪念意义,这座雕像同时也是促进中原西域友好往来功劳的象征。
环绕张骞像,两周是阳关博物馆。
首先进入的是两关汉塞陈列展厅,“两关”指阳关,玉门关,“汉塞”则是汉代的军事制度。展厅展有防御武器,生活用品等等,木制、铁制、铜制想来是笨重不堪的,但是亲眼看到却意识到是较为轻巧方便的。这些展品蒙满灰尘地躺在那里,人们却可以凭借这些斑驳的旧物在脑海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两关汉塞陈列展厅走出,进入的是丝绸之路展厅。
展厅入口处还原了丝绸之路路线,内部陈列了丝绸之路贸易品,包括花瓶、佛像、壁画、丝绸、书籍、佛经等等,在它们跨越历史气韵的身躯中,依稀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昨日之辉煌与繁华。
随后着步行至阳关烽燧,该处是一个古时保留至今的烽火台遗址。风迅疾刮过,我们的衣服呼呼作响,发丝飞扬。扬沙打在裸露的皮肤,疼痛感反增沙漠的豪壮。团队中无人抱怨,互相鼓励前进。
爬上起伏丘陵,阳关遗址南临青海,东望长安,西面对着北京内蒙古。耳边猎猎长风,眺望着一望无尽的大漠,想到的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想到的是当时戍守边疆的官兵们,在如此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依旧坚守着边疆,保家卫国。
返回的途中,豪迈悲壮之情萦绕在团队,这种悲壮无需化解,只需铭记,用心感受体验,自会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小总结
劲爽的西风将古时将士们的呐喊与咆哮在这一片戈壁中盘旋,历时千年,后人依然能在苍凉的黄沙中看到中华民族共抵外侮的精神。这种精神化为实质,是今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文博会的召开,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是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弘扬。
今日,队员们站在无数古人曾站立过的地方,真真切切感受在课本中出现的大漠孤烟、驼铃阵阵、羌笛悠悠的悲怆,触摸历史,感受到了大漠的魅力。
追忆过往,目的不在悲思,而在面对未来。纵使每个青年如此渺小,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国家的强大允许我们在和平的地区享受平静生活,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就是珍视当下学习的机会。为自己,也为祖国,学有所值,学以致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1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