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袭炎黄,白衣天使一线忙。国难当头团结帮,中华儿女力无量。今年年初,全球疫情出现急剧反弹,在新型变异病毒毒株威胁下,国内外抗疫形势异常严峻。在全国上下紧张抗疫的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灵晔服务队于2021年7月组织进行了线上三下乡活动,队员们虽然无法和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学习,但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工具,同样圆满完成了三下乡活动全部内容。期间队员们充分发挥智慧,在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兼顾疫情防范,为服务地师生带去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同时在筹备教学活动之余,一些队员还利用空余时间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各位队员的防疫故事吧。
今年5月份时,由于出现了几例境外输入案例,广州的疫情突然变得严重起来。到了6月初,广州多个地区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大学基本进行封控管理,留校的大学生们只能滞留在学校里等着疫情过去。
那段时间以来,广州疫情每日见报,时不时也能够看到一些抗疫志愿者的故事。患难见真情,一些志愿故事很难不令人动容,于是服务队队员何为同学也想着能否找机会成为一名志愿者。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各个防疫节点人手紧缺,第一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她报名参加了某个位于体育西的社区防疫点。
由于考虑到公共交通的防疫安全性较低,她选择独自骑行前往服务点。当时街上人流稀少,和往常人头攒动之势大不一样,大家都在积极响应减少出行活动的号召。何为同学的母亲在知道她要去校外的防疫一线进行志愿活动后,起初十分担心女儿的人身安全,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在微信上询问志愿情况,但在何为同学的耐心科普下她逐渐放下心来,中午还与女儿通了电话,让她注意防护,与人群保持距离。
何为同学对当时支援过程仍然记忆犹新。她和几个伙伴被分到了黄码检测区,尽管穿了防护服、带了口罩和手套,大家多多少少也有点担心。有人还打趣地说:“这黄码的人都是有一定风险的,自己要留意,一不小心可能自己就变成黄码了。”这次志愿活动,何为同学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她收获颇多:“防护服确实很热,穿上之后汗不停地在流,刚戴上口罩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呼吸很困难,但是后面也渐渐适应了,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不容易。仅仅是一个上午我就如此难受,更何况是每天都要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呢。”
无独有偶,5月底,由于广州海珠区检测出一例阳性,整个广州开启了全城核酸检测。5月31日至6月1日这两天,服务队队员杨俏敏同学也参加了华师社区的核酸检测志愿活动。与何为同学一样,杨俏敏对穿上防护服的感受也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防护服内的闷热,厚厚的N95口罩让人呼吸更加吃力,在第一天把衣服脱下来后,原本洗完澡的自己已经被汗水浸透——-那时候仅仅只是穿了4小时的防护服。”经过这样一番磨砺,她更加敬佩那些从早上7点坚守到晚上12点的医护人员与工作人员。
虽然志愿工作很辛苦,但是内心却是满足的。那种满足,来自于小朋友甜甜的一句“谢谢姐姐”,来自于老师的一句“快去喝点水再回来”,来自于结束后的“辛苦了,大家都特别棒”,更是来自于她自己也能参与到这忙忙碌碌的人群中,参与到对这座城市的安全维护中。
志愿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杨俏敏来说,不同的时候做不同的志愿活动答案是不一样的。在她曾经的长者探访中,志愿意味着陪伴;在校园活动中,志愿意味着成长;而在这次抗疫志愿中,意味着众志成城,一同坚守。但是,不同的志愿,却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人情味,更加的温暖,获得更好地发展。
神州铿锵一音强,三山五岳共克伤。春色满园回大地,万里河山仍无恙。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做好个人防控即是对全国抗疫的最大贡献,服务队的队员们不拘一格、各显神通,在辛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为抗疫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给实践地的同学们做出了榜样,也向社会展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撰稿人:冼瀚林
初审:何为
复审:雷钦钧
终审:何雪梅
供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
日期:2021年8月23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77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