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知识进课堂”科普实践团在7月7日到8月6日,整合资源开拓途径,在当地小学或社区,以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知识科普活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区域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地学知识的全民普及,完善中小学基础自然学科的知识结构,让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充分的中小学生也能掌握最基本的地学常识,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学知识,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学知识进课堂公益实践团”依托“互联网+教育”,创新公益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主动性,在学院团委书记常孝廉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开展特色地学知识传播,地学院公益科普教育进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构建校内课堂,普及地学知识
学院公益科普教育进课堂实践活动由来已久,由院青协组织招募志愿者,实践团成员带队,在南京市内以江宁区将军山小学、诚信小学、百家湖小学等为实践基地,平均每个月开展一次公益科普教育活动,成员精心准备学生感兴趣的、听得懂的、有教育意义的课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结合图片与视频等多样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深深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课堂上积极互动,巧妙提问,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耐心地为小朋友们答疑解惑,最后辅以课后简答题,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每次科普活动,都是一次成长,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打成一片,让学习知识与笑声相伴。
同时,在学院的支持下,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依托学院实验室,建立科普实验基地,开放学院地质博物馆、测绘陈列馆,让中小学生走进高校,感受地学知识的浩瀚和无尽魅力,已接待包括瑞金北村小学在内的几所中小学,接待人次达120人,后续计划开放岩矿标本实验室,带领中小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对于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拓展校外基地,共建社区课堂
受疫情影响,进校园开展活动受限,实践团便积极探索公益科普新途径,今年5-6月,实践团带领10余名志愿者,在履行防疫政策并征得实践基地同意下,先后赴东山街道相关社区、江宁区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活动,与过往经验不同的是,社区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较难接受学科性强的课程讲述,在与社区负责人进一步商议后,实践团成员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并采用寓教于乐、自愿报名的方式,将课程知识与绘画手工相结合,再辅以教材和问答,激发小朋友们的课程兴趣。在课程的结尾,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察从学院矿岩实验室借出的岩石标本,更直观生动地理解课程内容,辨识形态各异却又随处可见的石头,探索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妙。
三、探索线上模式,创新公益科普
近年来,随着各大视频平台的兴起,观看视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考虑到现阶段网络视频用户不断增长,线上开展地学知识科普活动、制作并发布优质原创内容,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充分的中小学生也能掌握最基本的地学常识,推动科普工作高效进行。
在此之前,实践团带领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为街道困境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在得到社区负责人的认可后,长期继续为街道内更多家庭带去更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此外,在疫情期间,实践团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录制地学知识科普视频共十余节,内容涵盖 “矿物与岩石”、“地质奇迹”、“地震灾害”、“认识古生物”、“七大洲与四大洋”、“著名山脉欣赏”、“地质陈列馆解说视频”等,于7-9月期间通过学院团属微信公众号“知地有声HHU”线上投放,收集反馈。实践团就视频涉及专业知识模块多次研讨,不断充实视频内容,对现有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商讨改进方案,并于7月26日首次进行“地学知识科普”专题视频投放。科普视频的制作,有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疫情当下更显价值。视频课程方便、易于传播、随时观看等优点都将助力实践团地质知识的科普,使知识的传播更远,更广!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应当永葆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钻研的精神,地学院公益科普教育进课堂活动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开展了6年,活动人数超1000人次,打造了专业化指导、滚动式培养、跨年级参与的社会实践品牌,未来,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理性思维,持续输出生动、有趣的地学专业知识,助力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展现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图为青年学生志愿者共同熟悉要讲解的标本。 许凌玮 摄
图为志愿者在天云社区开展活动时的合照
图为青年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小朋友讲解岩石标本。 许凌玮 摄
图为南京诚信小学的同学们在观看地质知识进课堂系列视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1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