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锡韵”志愿实践团拉开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序幕,第一站是前往江苏省无锡市的钱钟书故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故居的实地走访,了解故居文化,思考故居的生存状况,带动全社会探索名人故居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该用何种合理模式保护。我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又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度过了充实的一天,也让我感悟颇多。
作为一个无锡人,虽然知道钱钟书故居,却从来没有进去参观过,实在是这么多年来的一个遗憾,也正是因为从前对故居文化、故居保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今日正好一睹名人故居的风采,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故居中展示的他的日常生活用品,一支钢笔、一块怀表、一副圆眼镜、一方印章、一块印泥、笔墨砚台和《史记》。透过这些物品,仿佛可以穿越古今,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就是用那支钢笔挥泻情感、用那副眼镜透悟人生,用那块怀表记录昼夜更迭,用《史记》反照今日之社会,才能留下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
为什么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呢?我这样疑惑。我想,应是故居前没有显著标志的缘故。故居坐落在新街巷内,而周围其实大多都是民居,故居藏在这其中自然不明显。所以,真正抓住名人故居的当代存在意义,将其有效融入现代都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文化空间,才是保护的正道和意义所在。名人故居的“名”,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不在于里面的陈设,人们更想要看到的,是名人除生活环境外所处的文化氛围,就像钱钟书先生所写的《围城》中所展现的那样,是一个时代的氛围。
此次活动,主要是进行了钱钟书故居的志愿者清扫活动。炎炎夏日,即便我负责的区域大部分是室内,我仍然汗流浃背。所幸,并没有扫出什么人为的垃圾,绝大多数都是由于风吹进来的树叶或是碎石子小土块等等,还有地面上积攒的灰尘。这说明游客们很文明,素质很高,不会随手丢弃垃圾,在环境这一方面很好地保护了故居。而扫出来的碎石子,则说明故居因为历史悠久,会逐渐失去它原本的样子,这也警醒了我们要及时进行故居保护。只打扫那一片,是远远不够的,钱钟书故居如此之大,也正是钱家祖遗产业之大的体现。我主动承担起其他区域的清扫,这一片区域有许多石路,因为时间的冲刷,已经布满了青苔,因此我必须得用很大的力度进行清扫。可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想一想故居内的工作人员,这也是他们每日的工作,我只是打扫了一小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志愿者的体验。
这些工作人员年龄也已经很大了,又要每日做这些工作,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风霜雨雪,都在为故居保护作出贡献,这是对名人故居所处整体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一种生态性的保护。所以,保护名人故居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尽可能地还原名人的真实生活氛围和环境风貌,传承文化和历史文脉。
在故居打扫的同时,可以看到时不时就有游客进来参观。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我看到有一队小学生,这让我打心底觉得高兴。因为今天的人们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总是被更新奇的东西所吸引,而这些名人却似乎离我们远去,对孩子们来说,甚至可能成为未曾听说过的人物。而今孩子们能给够主动认识故居,认识故居的名人,就会有更多人认识故居,关注到故居的生存状况,从而去思考该如何保护。
故居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如何让名人故居以“文化”的形式保存下去,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也将会成为一个让人持续关注的问题。要想办法让名人故事活在今天,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氛围,留住城市记忆,名人故居才能“活”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5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