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耕远文化组织成员杨凌寒来到浙江省杭州建德了解采集当地的民间故事,并将搜集得来的民间故事加以整理和汇总,对其中部分故事进行了二次加工和文本改编,将长久埋藏在人们记忆中积灰的民间传说改变成与时代接轨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剧本和诗歌。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是广大劳动者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民间故事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受限于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这类作品中就必然带着朴实甚至低俗落后的因素。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作家通过对民间素材的再选择,去其糟粕而存其精华,投以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和崇高的审美情趣,使原素材得到大大的升华。“东海孝妇”从《汉书》《说苑》的原型故事,经干宝的提炼在主题和故事情节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其后发展至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将其与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结合,把传说故事现实化,大大深化了原故事的主题,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脍炙人口的《窦娥冤》。
在信息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泛娱乐化”现象愈加严重,人们耽于直观有力的感官刺激,享受现代媒介的滥情表演,每个个体都对所谓的“时尚”“潮流”趋之若鹜,很少有人愿意去找寻那些蒙尘的民间故事,也很少有人愿意思考该如何去挽救这些危在旦夕的乡土文化。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耕远文化走进杭州,探寻搜集民间故事,将其改编为新的文学形式,以此来为这些故事拂去灰尘,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团队成员杨凌寒来到杭州建德进行民间故事的搜集。建德农村文化礼堂中有关于民间故事的一些藏书,书页已经泛黄,装订线也有些松散,里外都显露着岁月的痕迹。薄薄的书册里收录了不少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多由当地人民口述,再由相关人员整理记录,还原度较高,因此是再创造团队不错的素材来源。
书中故事类型丰富,有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等等,类别多样但是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寄寓内涵,是寄托劳动人民希望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朴实愿望的载体,是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的主题表达。《畲族起源传说》《甘罗十二戏丞相》《刘伯温石壁题字》《马奔庙》一系列的故事也正跳出二维空间,从薄薄的纸页中走向舞台,在政府的扶持下,人们品着青豆茶,尝着话梅、糕点,听故事的惬意场景已成为村镇中常见的风景线。
余杭区“民间故事大王”丰国需说:“我们的故事会活动不仅讲述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还包括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故事,因此人气比较足。活动不仅挖掘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人们讲故事、听故事的习惯,从而促进了民间故事讲述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将这些被遗忘的民间记忆改变再创,登上舞台,真正地重新走进千家万户,百姓们真真切切地听到看到,感受到岁月的齿轮不停转动,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会有增不减。
不论是书页上有些掉墨的字迹,还是文化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都在向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努力地展示和传播那段值得被重新拾起的家乡文化,作为民间故事再创团队成员,更有不容推辞的责任将这段记忆继续传承下去,用独特的艺术加工手段,将枯燥黯淡的故事化成生动精彩的表演。民间故事会在新时代里吸收新的养分,不断迭新;耕远文化会在新时代里注入新的血液,代代相传。
(通讯员:杨凌寒 何昕怡 陈佳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3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