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壳子棍民间传承艺人
北京科技大学秦升实践团“壳影秦声”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对壳子棍爱好者——秦安县王尹中学的W老师和张师傅进行了微信视频连线,听他们讲述组建壳子棍社团时面临的重重困难,发扬壳子棍道路上的初心与坚守,也了解到在传承人之外,其他爱好者的心目中,壳子棍的另外一面。
一、薪火相传,不失其尽
镜头前,一位眼神睿智、面庞坚毅,他是秦安县王尹中学的W老师;一位带着草帽、笑容和蔼,他是王老师的第一任师傅张老师,师徒二人都是壳子棍传承的民间艺人。
张老师已经年过七旬,但身法、动作仍然飘逸灵活,谈起当年学习壳子棍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张师傅作为秦安县改革开放的引路人,秦安县有名的小百货市场,他是第一批去下海的人。在走南闯北、外出做生意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打劫的。而习练壳子棍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救自身于危难当中的作用。
在被问及后辈的传承情况,张师傅的眼中难掩落寞。自己的子辈、孙辈对壳子棍并不感兴趣,但幸运的是,作为张师傅的弟子,W老师传习了张师傅壳子棍的完整套路,并将师傅完整的壳子棍套路和风格记录并整理了下来。这不仅完成了老人家的一桩心愿,也避免了壳子棍这一支完整套路的失传。
二、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所谓的壳子,就是为了练好套路动作,逐步拆解出来的单练。就像广播体操,一整套做下来都丫丫叉叉打不整齐,那么单独将某一个或者几个动作拿出来纠正,就成为了单独的壳子。对于W老师来说,能够从张师傅这里接触到壳子的完整套路,是毕生的幸事。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W老师从壳子棍的原理入手学习。传统武术,例如太极拳,一般从内劲、内力上开始着手。在张师傅这里学过之后,W老师也先后拜几位壳子棍名家为师,特别是今年在天水拜了一个师傅学通备武术之后,他更加意识到应该以内家拳法去练壳子。正是通过各路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考究琢磨,将壳子棍推上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发展阶段。
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成员们与W老师取得联系,缘起于实践团的指导学长李奕明学长,他曾支教于秦安县王尹中学,也正是在这里,他发现了在中学校园里悄然成长的壳子棍社团。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去做这样一件事,W老师首先表明了自己对于壳子棍诚挚地热爱。在习练的过程中自己受益良多,所以他想要将壳子棍带给更多的人,他也坚信“这么好的东西肯定最终会引起国家的注意”。
壳子棍为何会面临着“无人学”的尴尬境地?一个民间艺人、一位中学教师的眼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作为传承地的高家屲来说,壳子棍的传承太过于保守。W老师通过将壳子棍和卷席全国各地的广场舞作对比,说明了壳子棍学习入门门槛高所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是老百姓最在意的开销方面的问题。学习一个壳子要六百块,一整套六十多个壳子学下来要两千多,对于很多以健身为目的的武术爱好者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W老师深刻地认识到光靠个人的力量去传承和发展壳子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出面、需要校方的重视及共同努力。2021年8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与《关于成立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三个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两项政策方针,并明确了要切实加强中国书法、武术、戏曲教育工作,深化中国书法、武术、戏曲教育改革,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中国书法、武术、戏曲进校园、进课堂的工作方向,而这正是W老师口中“挖掘壳子棍非遗的契机”所在。
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W老师也针对他所经历的现实状况,为壳子棍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关于学校的传承。在上述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可否由政府出面组织培训一些老师,让壳子棍走进校园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增长眼界、提升阅历的好方式;二是面向全国的传承。由政府牵头组织培训一批传承人面向全国各个地区进行壳子棍的推广和教学,让壳子棍真正地“走出大山”。W老师希望政府可以颁发专门的“传承人证”,“能让我名正言顺地去教”,是他心底里最朴素也最迫切的愿望。
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采访的过程中,W老师反复强调他可以免费去教,只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W老师授课时不收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即便如此,为了壳子棍尽可能多的向外界推广,展现出它的价值,W老师尽心尽力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心底希望学生像他一样能够尽数掌握。
五、结语
以匠心传承,以师心发扬,在更多传承者、守护者、发扬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壳子棍一定会走出大山,走进校园,在华夏的每一个角落遍地生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