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众多,被称为“苗蛮聚居”之地,并且地理环境还十分复杂。过去,这里的居民无需像陶渊明一般去寻藕花深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良田美池桑竹之间,过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日子,与世隔绝。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大大增加了它与外界的连通。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三线建设,作为三线建设中枢的贵州才迎来了转折点。
但也许是历史的遗忘给贵州盖上了厚重的尘埃,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它常常被人遗忘。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贵州经济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就算贵州人民埋头苦干,似乎也难逃“黔驴技穷、夜郎自大”的印象。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伴随着过去十年中,酒业、茶业、旅游业、大数据的飞速发展,贵州终于在这个时代赢得了认可,改变了贵州贫穷落后、发展缓慢的形象。
通过本次实践我更增强了对家乡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住
七十年代的贵阳老城区,低矮的瓦房密布。如今的贵阳老城区,不乏高楼大厦。贵阳老百货大楼,是市民要购买稍微贵重的物件时的首选。曾创造了“贵阳商场里的第一部电梯”、“贵阳第一个地下商场”等无数历史。曾经的“老百货大楼”,如今已经华丽变身为大十字智诚百货大楼。
二、交通——新路穿山而出
对贵州人而言,近几年来感受最深的是交通的巨变: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6年底乌江复航;2017年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运”……
2015年,黔桂交界的望谟县通上了高速公路,贵州完成“县县通高速”。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形成了15条高速公路出省大通道,与相邻省(区、市)有2个以上连接通道,全省88个县(区、市)形成了现代化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28公里。公路系统之外,贵州的水运系统和铁路系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条条通路就如同血管一样,将经济发展的养分带到贵州各地,令贵州这颗高原明珠显得朝气蓬勃。
三、吃
爸爸说:“从我记事的那时起,家里的情况确实困难。那时吃的粗糜秕谷洋芋蛋,加上菜根做稀饭。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些白面馒头,这是孩子们一年最大的祈盼。”
·在那个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到冬天,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重,冬天储菜往往是全家出动,菜站前就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街头巷尾到处是搬白菜的人流。
现在,人们饮食需求的演变,从满足温饱和必需品,上升为高层次的需求,追求品质、营养、多样,便捷。40年来,人们经历了从有啥吃啥,想到想吃啥吃啥,再到不知道想吃啥的状态。食物,已经脱离人们赖以生存的概念,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4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