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这次社会实践以宿松方言为主题,对宿松县的建制沿革、宿松话的特点进行调研,希望由此来了解宿松文化。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建立松兹侯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滋”,乃建立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改松兹为松滋;晋,成帝时(326年—342年)因躲避战乱迁徙至浔阳侨,置松滋郡。安帝(397年—418年)将松滋侨郡改为松滋侨县;南北朝,梁又改为高塘郡;隋,开皇初(583年)改高塘郡为高塘县,十八年(598年)改高塘县为宿松县,县名沿用至今。
宿松话即宿松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是赣语的九个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於安徽的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宿松、东至、岳西、桐城、石台、贵池等地。宿松话主要分为东西两乡宿松话,西乡宿松话中的二郎音有二十三个声母,六十二个韵母,东乡宿松话中的下仓音有一十九个声母,六十三个韵母。对宿松方言语音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有孙宜志编写的《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唐爱华编写的《宿松方言研宄》等
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又因历史上移民的原因,导致宿松方言内部复杂化。境内共有两套不同的语音系统,一套有翘舌音,另一套无翘舌音以城关镇为中心,向外延展至五里、九姑、许岭、程集、破凉、二郎绝大部分及陈汉、隘口、凉亭、复兴部分地区讲地道的宿松话;西部边境佐坝大部分以及二郎、陈汉山区靠近湖北一带携带黄梅语尾音;北部和东北边境带太湖尾音;而西南程营、汇口多带德化口音;东部受到望江口音影响;复兴洲区均为枞阳、庐江、桐城、湖口、彭泽等地移民,语音混杂。
据语言学家研究,宿松方言有六个音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云、阳去、上声和入声,这使得我们的言语具有得天独厚的音乐感。除少数字外,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即全浊与次清合流。保留独立的入声音调和入声韵尾,但韵尾为喉塞韵尾,不能区分阴阳入,部分阳入派入其他音调,部分阳入并入阴入。
通这几天的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了宿松方言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宿松民间文化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3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