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实践团走上井冈山、站上黄洋界、登上八角楼,追寻先辈足迹,感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强军意志;领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智慧;体悟“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信念信仰。实践期间,实践团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教学、观摩红色旧址、队员互动交流等全方位、多维度、有深度的实践形式,增信赋能、强基蓄力,系统解读井冈山革命精神之“源”“流”,着力将红色资源讲好、讲活,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铸“团结”之魂,感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强军意志。
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在龙江书院开办。教导队不仅为井冈山根据地培育了大批早期军事指挥人才和地方干部,而且开创了我军军政院校教育的先河。上午,实践团成员们来到龙江书院,迈过状元桥,大家怀着敬畏之心坐在长条凳上,听讲解人员讲述革命先辈们刻苦研学的事迹。当时的教导队学员们主要学习政团建设、阶级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开展等内容,且把理论学习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先辈们学习的态度十分端正,学员们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政治和军事素质,掌握了建立政权、武装工农、指挥战斗的基本知识,理解了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二、追“理想”之光,领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智慧。
中午,实践团一行来到茅坪八角楼。这一座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正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其因为带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当时,红军对晚上点灯作出了节约用油的明确要求,按规定毛泽东同志晚上办公时一盏油灯可点三根灯芯,但为了节省油,毛泽东每天晚上办公都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就是在这一根灯芯微弱的、摇曳的灯光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从而坚定了湘赣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茅坪八角楼里所蕴含的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每位实践团成员们都深受触动。
三、强“信念”之基,体悟“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信念信仰。
1928年的七八月间,湘赣两省的敌军调集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井冈山军民在敌军大举来犯的危急形势下,以两个连兵力对抗敌军四个团进攻,不但成功保卫革命根据地安全,还一举击溃来犯敌军,创造了土地革命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大大鼓舞了军心,坚定了革命信念,探索了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1965年,井冈山人民修建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1977年增建了一横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全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冒着暴雨在山顶参观了黄洋界炮台,重温“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场景,瞻仰纪念碑,参观哨口工事、红军营房等。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井冈山是革命精神的大熔炉,是理想信念的新高地。初登井冈,是初心的追寻更是使命的使然;登临井冈,是精神的洗礼更是信念的构筑;临别井冈,是情怀的不舍更是前行的蓄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9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